【有片】聽港台流行樂大、以方言唱草根 五條人:音樂比語言重要
獲台灣樂評人張鐵志稱讚為「當代華語世界最好的樂隊之一」的「五條人」樂隊,早期其實只有仁科和茂濤兩個人,而兩人是廣東海豐縣同鄉。2009年正式出道時推出的第一張專輯《縣城記》,幾乎每一首都是以兩人的母語海豐話(閩南語系)演唱,卻在中國民謠界一鳴驚人,隨後幾年又相繼推出了《一些風景》和《廣東姑娘》兩張專輯,並剛於去年年尾發佈了最新專輯《夢幻麗莎髮廊》。
上星期,已經從兩個人擴充為四個人的「五條人」來港舉行最後一站的新碟巡演。創隊成員仁科和阿茂其實來港演出已經不下十次,他們在香港也有不少朋友,對於他們來說,在香港演出感覺就像「返屋企」一樣。「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從小就看香港電視,讀小學時已開始聽港台音樂……」,難怪新專輯的封面和海報上的設計有不少舊香港味。
廣東小夥子的多元「民謠」
位於廣東沿海的海豐向來民風彪悍,近代出過與孫中山打對臺、主張聯省自治的軍閥陳炯明,以及領導過農民運動的中共早期主要人物彭湃。這兩位海豐歷史人物,都曾寫進五條人的歌裏,歌名為《彭啊湃》和《陳先生》。《陳先生》短短三句歌詞,五條人更是根據陳炯明一生而用三種方言(海豐話、廣東話和客家話)演唱。聽過五條人的人,尤其是聽過他們現場演唱的,都會感覺到一種與當下流行的中國民謠很不同的粗曠感,而這種粗曠感或許正與他們成長背景有關。
我們的音樂品味比較接近,想法上的衝突也不大,所以很快便磨合了。
仁科和茂濤認識於2004年。當年,茂濤的朋友策劃了一場名為「回到海豐」的音樂會,請來了一些來自海豐的音樂人演出,茂濤和仁科都是受邀的表演者。農曆新年過後,仁科離開了家鄉海豐,到廣州找茂濤。在廣州的石牌村,他們有派傳單、貼海報、在當地的大學「sit堂」,甚至賣「老翻」,不過最重要的是組成了「五條人」。
早期的「五條人」寫了不少用海豐話唱的歌曲,當中有寫童年往事和家鄉趣事的,也有關於小人物的故事。而故事背景通常也是在海豐和廣州,題材相當「貼地」,加上幽默的歌詞和獨特的音樂風格,樂隊很快便建立了不錯的知名度;首兩張專輯《縣城記》和《一些風景》更獲得如「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年度音樂大獎」、「金榕樹最佳民謠唱片/最佳方言唱片」、「華佳音樂傳媒大獎最佳樂隊」和「最佳民謠藝人」等多個獎項。
不管是民謠不民謠什麼的,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五條人」的成功或許多少與近年中國聽眾在音樂口味上的轉變有關,不過他們卻認為所謂「民謠熱」中的「民謠」並不一定是指純粹的民謠(folk),也可能包含了一些只是用上木結他和編曲簡單的流行音樂。即使是「五條人」的音樂,他們也直言與傳統的歐美和中國民謠有所不同,「應該說是我們融合了一些東西吧,有民謠的元素,也有戲曲和搖滾的,因為我們聽的音樂很『雜』」。除了一些著名的民謠音樂人以外,他們的音樂創作也受很多不同類型和年代的音樂影響,如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隊The Doors、以充滿實驗性風格見稱的搖滾音樂人Tom Waits和英國天團Radiohead,同時也有先鋒爵士、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甚至是如張學友等港台音樂人。
我走過去問他還做兌港幣這行嗎/他兩眼發亮驚訝地瞪着我說/靚仔啊/我認得你呀/你有沒有美金呀
廣東音樂在中國的地位似乎比較邊緣,而五條人卻以方言演唱打破了地域限制,樂迷當中有不少是不懂海豐話的。阿茂相信「音樂」比「語言」重要,因為音樂最直接地吸引聽眾,然後才到語言上的配合。「就像聽非洲的音樂,我也不知道他唱什麼,但也很好聽。」
東莞的月亮/像是一艘船/載着一幫多情的俠客/在溫柔的河面上遊蕩
「摩登天空」下的「夢幻髮廊」
繼兩年前加入唱片公司「摩登天空」後,「五條人」推出了同樣以「髮廊」為設計主題的《廣東姑娘》和最新的《夢幻麗莎髮廊》。上一張專輯《廣東姑娘》裏的《晚上好,春天姑娘》、《東莞的月亮》分別以性工作者和嫖客作為描寫對象;而新專輯《夢幻麗莎髮廊》裏的專輯同名歌曲,則是描寫了一位入城打工青年與髮廊妹之間的愛情。
兩張專輯的音樂風格與最早兩張專輯有所不同,除了是因為鼓手鄧博宇和貝斯手于典的先後加入以外,也是因為表達方式和故事題材上的變化。兩張新碟的評價正面,專輯和巡演的反應亦相當理想。然而,由於大部分歌曲也轉用了普通話,惹來了一些樂迷批評,認為他們加入「摩登天空」後為流行而放棄方言。
可是我家裏也很窮很鄉下/除了捕魚和種田沒有別的工作/現實和我說的差太遠/她不知道我一直在撒謊
「過去有寫一些內容是關於海豐的,到後來慢慢開始寫關於廣州和珠三角一帶的,而最新的專輯中所寫的故事中有全國性的新聞,也有不一定是地域性的。」仁科解釋,每張專輯之間都有轉變,但轉變是來自成員的靈感,而非唱片公司,就如《廣東姑娘》收錄的樂曲,其實早於加入「摩登天空」前錄製好。他們表示,雖然新碟評價不如以往,不過「各花入各眼」,最重要的反而是各成員享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