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個科幻大會 今明兩日與雨果獎得主齊開拓想象
西方科幻電影不時會出現香港的場景,比如最近上映的科幻大片《攻殼機動隊》就有部分取景自香港。但香港舉辦科幻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則是首次。今明兩日,科幻推廣組織「美倫」(Melon)在港舉行首屆科幻大會,邀來知名科幻作家及科技產業界人士,探討科幻產業發展。
科幻是一個產業
相信沒人會懷疑科幻是一個產業,從荷里活每年拍多少賣座科幻電影便可窺一斑。而科幻題材早在電影中發展多年,由電影發明後最早期的法國黑白無聲電影《月球旅行記》(1902年),二戰前的德國表現主義無聲電影《大都會》(1927年),至六十年代末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和八十年代的《銀翼殺手》等等,都成為了電影史上不能不提的經典作品。
支撐起科幻產業的,除了電影,當然還有科技發展、科幻小說等,三者之間往往互相影響。比如,科幻小說可改編成電影,以影像呈現,電影的呈現方式及效果則得益於科技發展;而科幻小說與電影中的大膽科技幻想,假以時日又可能真的會在現實的科技發展中出現;科技的發展又會進一步刺激科幻小說家、電影編劇對未來的想象。科幻產業之大,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近十多年來,科幻電影的發展最為引人矚目。數碼科技的逐漸成熟,使得電影中的虛構場景呈現得愈趨逼真,即使以前難以呈現的情節,如今也能通過CG合成等技術實現。這兩年,VR(虛擬實境)等新技術突飛猛進,對於科幻產業的發展又會帶來怎樣的影像?這是此次科幻大會關注的主要議題,首天(行業日)活動以「數碼革命對科幻產業影響」為主題,活動包括多個研討會和論壇,由多位從事科幻小說、電影和遊戲出版等業界人士分享有關行業的發展。
科幻產業東移?
這次在香港舉辦科幻大會,不無意義,或許代表了亞洲的科幻產業開始受到重視。過去很多經典的科幻作品的確都來自西方國家,但亞洲其實也有廣受肯定的創作,例如電影《攻殼機動隊》就是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連載的漫畫作品;1984年的日本科幻災難電影《哥斯拉》也得到美國電影公司青睞,重拍上映。而中國雖然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開始創作科幻小說,但中國科幻小說引起國際關注,則是從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於2015年獲得雨果獎長篇小說獎開始。雨果獎是國際科幻文學界最具份量的獎項之一,另一同等份量的獎項則是星雲獎。《三體》獲獎次年,另一位中國作家郝景芳又憑《北京摺疊》獲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兩位中國作家連續兩年獲得雨果獎,使中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熱。在中國,寫科幻小說的新生代作家還遠遠不止這兩位。
這次科幻大會便會請來郝景芳和同是雨果獎得主的美國作家Charlie Jane Anders對談,其他對談嘉賓還包括「中國星雲獎」得主王侃瑜和陳楸帆、「銀河獎」作家夏笳、陳致宇和Andrew Bannister;而「星雲獎」作家吳霜、「世界奇幻獎」作家Lavie Tidhar和「中國星雲獎」小說家和編劇譚劍則分別以「中國古今科幻發展」、「國際科幻文學的大趨勢和思維」和「製作優秀華語科幻電影比登陸火星更難?」為主題作演講。
為期兩天 次日免費入場
首屆「美倫星際科幻大會」為期兩天,第一天為「行業日」,第二天為「公眾日」,「公眾日」入場費用全免。對科幻文學、電影等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公衆可到場交流,也是和知名科幻作家索要簽名的難得機會。
美倫星際科幻大會:行業日
會期:4月19日
地點:Eaton Club(中環花園道3號花旗銀行大廈5樓)
美倫星際科幻大會:公眾日
會期:4月20日
地點:香港大學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