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藝術】「天下第一名社」展出書法篆刻珍品 將在港開分校
漢字,既有記事的實用功能,亦可作為藝術欣賞,篆刻便是一項融合書法和雕刻的藝術。百多年前,在風景秀麗的西湖邊,四名浙派篆刻家成立「西泠印社」,是一家專注於印學、書畫的民間研究及藝術團體,後來更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譽,社員包括豐子愷、李叔同、王國維等在文學、漢學、藝術領域頗有成就的名家。百年名社前後經歷了七任社長,現任社長是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
今年,西泠印社將會在香港開辦首個境外分校——香港西泠學堂。且今年正值饒宗頤百歲華誕,西泠印社日前在港舉辦書法篆刻展覽,展出超過一百件「創社四君子」及歷任社長的書法、繪畫、篆刻印章及印稿等藝術珍藏。
清末成立 最早獲政府認可的文人結社
光緒三十年(1904年),正是清朝風雨飄搖之時,以丁輔之、王福庵、吳隱和葉為銘四人為首的浙派篆刻家,在杭州西湖邊買地築屋,成立了「西泠印社」,希望傳承篆刻藝術。1905年,四人聯名上書官府,請求官府批准立社,並確認所建建築為私人財產且予以保護。之後,他們收到了來自杭州府和錢塘縣批准立社的批文,其中杭州府的批文中說:「為保存國粹、研究學文起見,事關公益,准予立案。」
西泠印社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獲政府批准的文人結社。清朝覆亡後,謹慎的印社社員又再向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呈文,得到的回覆是:「社既由私家所造,事亦為藝苑所珍」,並在城中貼出告示,如有鄉愚損害印社,可送官究治。今日的西泠印社仍保存民國時浙江省警察廳廳長立下的保護印社財產的佈告碑文。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印社的房產、文物充公,活動也一度停止,直至1957年才着手恢復。儘管在文革期間,建築物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發展至今,西泠印社的規模早已不可與成立初期同日而語,旗下擁有博物館、出版社、拍賣公司、網絡媒體等等。2001年,西泠印社成為中國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009年,印社所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展出過百件書法篆刻珍藏
2011年,饒宗頤教授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其實早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他已多次到訪西泠印社,希望把金石篆刻文化帶到國際。然而饒教授畢竟年事已高,往後誰人有足夠的份量接任社長一職,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西泠的入社考試亦相當嚴格,去年投考的千多人中只有五人獲錄取,至現時也只有四百多名社員。「西泠」今年在港開設分校,所設立的課程將會由社員來港為篆刻愛好者作專業指導。
在開設香港分校的同時,西泠亦聯同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集古齋、聯合出版集團和中國文化院,策劃舉辦「創社四君子暨歷任社長書法篆刻作品展」,展出共一百零五件「創社四君子」和歷任社長的書法、繪畫、篆刻印章及印稿作品,當中不少更是首次於香港亮相的珍藏。
西泠印社創社四君子暨歷任社長書法篆刻作品展
展期:即日至4月13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4-5號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