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虎地書室】學生營運的多功能文藝空間 希望普及藝術
大半年前,位於嶺南大學的「虎地書室」開業。所謂「虎地」,其實就是嶺南大學現時所在的地區,七十年代以前只是個有一些村落、寺廟和軍營的鄉郊地方。自九十年代政府要將屯門發展成新市鎮,「嶺南學院」(嶺大前身)才獲准於虎地建新校舍,其後學校的室外運動場更建於虎地軍營的舊址。
「虎地書室」由十一位書室委員會的學生成員開辦和管理,面積約一千呎大,門前掛有一個寫上整個月活動的月曆,書室的角落拼貼了委員在旅行時收集的名信片和畫作,其中一堵牆更以「電影」為主題。雖然角落仍有不少未整理好的書藉和物件,但書室仍予人一種輕鬆的氣氛,委員吳泳鍶更笑言:「有同學甚至會在這裹睡。」
是書室也是文藝空間
書室委員之一的蔡育衡,本身也有開書店的經驗。中學時,他的父親開了一間書鋪,雖然店鋪外也有賣小說,但主要賣中學二手教科書。當時不少小書店相繼倒閉,父親的書鋪也很快「執笠」。多年後再有機會開書店,他當然感到非常高興,加上書室沒有租金上的煩惱,出售的書藉種類更不必迎合市場,設有不少關於「文史哲」、「科普」和「藝術」等等的書藉,更可以作為學生的文藝空間。
入讀嶺南的第一個學年,虎地書室仍未開業。當時這個位置是一間由『商務』營運的書店,但書藉都非常殘舊,相當不濟,作用也只是賣教科書。
舊書店的位置棄置了兩年多,直至去年暑假,學校才有意將該位置改造成學習室,也有同學聽說該位置為校內的文具店「心意社」提供新鋪位。當時的一班文社莊員正好收到學校職員送出的二百多本舊書,便開始構思開書室,希望在賣書和作為自修空間以外,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用作文化藝術空間。經過數月籌備以及與校方商討,最後獲得批准成立「虎地書室」。
管理委員會暫時有十一位成員,大部分也是前任或現任的文社莊員,他們的興趣各有不同,有喜愛研究漢服和古代文化的,也有喜歡電影、藝術和音樂的。因此除了賣書和舉辦漂書會以外,他們也有舉行講座、分享會、展覽和電影放映會等等。另外,書室也有與草地音樂會和嶺南貓關注組等組織合作,亦多次借出場地讓學生和學校單位舉辦活動,例如皮革工作坊、乾花大豆蠟燭課程。雖然大多活動都沒有課程所要求的課外活動分,但也有不少學生參與。
興趣與學分相得益彰
記者採訪當晚,書室就成為了社會科學學會舉辦音樂會的場地。Rico和Ryan是表演嘉賓之一,也是四年級生。兩人是書室的常客,Ryan下月更會借用場地舉辦一個有關在港非洲難民議題的工作坊。他們坦言與學校部門商討籌辦活動非常麻煩,行政的過程也會花上不少時間。相反若與書室合作,只要與籌委會「傾得掂」就可以;由於籌委會的成員也是學生,溝通過程比較「易話為」,自由度也很大。Rico認為書室的開業對於各人來說也是好事,書室和「服務研習處」合辦的「Service Learning Program」更是相得益彰,學生可以透過服務書室完成畢業所要求的「服務學分」。
英文系一年級生Aison,平日在書室附近上堂,因此不時也會在書室溫書。相比起校內的 「廿四」(二十四小時溫習室),他認為書室的同學不只會溫習,也會下棋、看書、hea下和聊天等等,氣氛相當輕鬆。長遠來說,書室會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不過學校於初期也投放了不少資源。社會科學系的四年級生Ryan認為,雖然校方是「金主」,但最感謝的反而是書室的籌委,因為他們為書室「仆心仆命」、出盡心力。
其中一個委員是我的室友,主要負責出設(出版和設計)。由於他要求很高,經常工作至凌晨,有時我起床他才剛完成。
陳培興主修哲學,過去邀請過不少自己喜愛的作家和組織到書室作分享會,例如文化人馬國明、作家喬靖夫和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學者嚴振邦等等。他希望以書室作為一個「知識普及」的平台,未來更可能會與不同的組織合作,到嶺南附近的中學分享和合辦講座。「如果你說的是知識普及,那我也希望做到藝術普及。」蔡育衡計劃舉辦一些展覽和每月按主題展出有關書藉。吳泳鍶則希望下年能邀請藝術家到書室舉行分享會和工作坊,讓同學接觸更多本地的插畫和增加對不同藝術形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