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怎樣才算文化遺產? 以性別角度出發帶出不為人知香港故事
【性別/ 文化遺產/大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學】當我們談及文化遺產時,你會想起什麼?是一棟棟古跡建築,抑或是長洲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什麼才算是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又由誰界定?當我們帶入性別的視角,會看見不一樣的故事嗎?
大館聯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組織一系列講座,最後一輪探討性別與文化遺產,找來澳洲歷史學家Roslyn Russell、菲律賓建築學家Gerard Lico、香港女人節籌辦者黃子欣以及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進行對談。這次我們請來活動主持人鄭詩靈教授,談談性別與文化遺產間的千絲萬縷。
文化遺產,誰說了算?
當被問及什麼是文化遺產時,鄭教授立刻想起自己約二十年前的博士論文,當時的研究有關韓國美軍基地村的俱樂部裡工作的女性。戰後的韓國十分貧困,同時是冷戰期間重要的軍事地區,故曾有大量美軍入駐。這些美軍隨時準備打仗,無法帶同家人前往駐軍地,於是乎當年韓國就有一大群沒有家人陪同、單身、大部分是男性的美軍留在韓國。每個美軍基地附近都會有一個基地村提供不同服務,有一些餐廳、紀念品店、也會有一些俱樂部提供性服務,有些許像香港的駱克道。
當時有很多韓國朋友跟她說:「要你一個外國人來做這些研究讓我覺得很『醜』(羞恥),這是我們很不光彩的事情。」當時一位著名的韓國人類學家甚至問她:「為什麼要研究這種東西呢?為什麼不研究我們的薩滿教文化?抑或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呢?」雖說這位人類學家沒有明說,但她聽出其言下之意——你研究的「不是我們的文化」,是一些我們不想承認有的東西,只有某些東西才是真正的韓國文化。
「任何文化體制都有Core(核心)和Margins(邊際),你的Core是你很自豪的東西,與此同時會有一堆被人靜音、抹去的(文化),但這些也是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你取一個性別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到很多這種被銷聲匿跡的故事。文化有很多層,而文化遺產需要一個持續的討論,怎麼讓這些對話更豐富、多元呢?性別只是一部分,還有階級、性取向、宗教、種族之分,甚至移民身份也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那麼究竟什麼東西被界定為值得稱作文化遺產呢?這些東西又是誰界定的呢?
性別只是一個引子
作為人類學家,鄭教授認為人類學觀點對於文化的討論很重要。「人類學總在嘗試理解不同時空、文化制度裡,何以為人。你的媽媽,或是婆婆跟你對於女性的觀點已經很不一樣。那是因為你們天生不一樣嗎?當然不是,是你的成長環境使然。人類學認為文化不是一個固定的存在,而是持續在改變的,與我們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是說我們每天所為持續影響文化發展,我們同是塑造文化的一分子。那我們也有能力建構它的多樣性和豐富程度,改變文化。」
鄭教授表示性別是任何事情皆可以用的視角,因為性別塑造我們日常生活、制度上的安排,甚至是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在文化遺產的議題裡,用性別的切入點會讓我們看到一些未曾看到的故事。一些女性的聲音一直被靜音,我們從紀錄研究的角度便可以看到原來她們的經歷原來是這樣的。」
「譬如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類似『女書』的語言,是女性自己發展形成的一個語種。這件事其實是很震撼的,這些女性自己發明一種語言來書寫自己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不能在一些有男性的環境裡面述說。當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她們的『女書』,但我相信不同地方的女性會以不一樣的方法紀錄自己的經驗,以及她們的願望。這些東西我們會不會在一些紀錄、檔案研究中找到呢?」
鄭教授強調,雖然講座關注性別議題,但性別只是一個引子。「當我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城市時,可以看到很多額外的東西,可以看到性別、性向、階級、種族、宗教一直在塑造某個故事。
我們會說自己是香港人,但什麼是香港人呢?是不是漢族人才是香港人呢?從英國殖民地至今,香港有很多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等等,他們也是我們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很少想到他們的存在。如果以宗教切入,我們很多人是一些教會學校畢業的,這些經歷對我們的成長又有什麼影響呢?」
聽取主流論述以外的聲音
這次的講座由大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請來的講者來自五湖四海。作為講座主持人,鄭教授希望提取不同的觀點。
歷史學家Roslyn Russell一直專注研究澳洲原住民的主流歷史研究以外的女性檔案。鄭教授相信她能帶來常被忽略的視角:「我們談論文化遺產的時候經常採用一種gender neutral(性別中立)的語氣,其實事實並不然。通常是一種主流的聲音,或是一些權威性的人物來跟我們說什麼是文化遺產,很少會提及女性觀點。Roslyn能為我們帶來歷史學家眼中的女性論述。」
而另一位講者黃子欣統籌了五屆的香港女人節,舉辦過不少LGBTQ+群體的活動。她先前在逸東酒店擔任文化總監,在位期間曾推動酒店設立對跨性別人士、或者是非二元性別人士友善的無性別廁所。鄭教授表示:「無性別廁所是一個很小但是很重要的行動,她透過一些行動,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聲音和經驗,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
至於最後一位講者Gerard Lico是菲律賓的建築學教授,研究關於LGBTQ+群體和城市空間和建築的關係,尤其是是他們如何在公共空間建立社群。
「我覺得在任何城市裡面都會有這種空間多重性,像是在首爾的一個公園,早上會有很多人晨運,下午可能是一些老一些的伯伯和婆婆在那邊進行一些性的交易,再晚一點可能會是一些同性戀男子在那裡求歡。同一個空間,在不同時段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空間,帶來完全不同的經驗,同時製造很多樣的歷史。」
「我希望讓講者們用一個性別的視角帶我們理解一個城市中的空間和文化,也帶領我們認識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做什麼行動呢?有什麼後續的項目可以進行呢?無性別廁所就是其中一例,這樣才可以貢獻到持續發展中。」
她認為這次的講座是為所有對傳統文化、對城市空間有興趣,但又覺得現有架構不足的人而設。「這個講座可以幫你挑戰無聊的文化遺產概念,突然間文化遺產不單是一群西裝革履的人在辦公室裡為我們界定的概念了,如果你想以一個主動的姿態參與文化遺產的討論,那這個講座正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活動地圖】
【活動詳情】
名稱: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對談 3 城巿中的性別、權力和文化遺產
日期:2022年9月5日
時間:晚上七時至八時半
地點:賽馬會立方及網上
*節目將以英語進行,並提供粵語 (現場及網上) 及普通話(網上) 即時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