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格】五十年老工匠:地氈盛載着設計與工藝,還有人情味
貴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人引以為傲,然而近年除了炒股炒樓外,香港仿佛什麼都沒有。
曾經,香港工業是亞洲傳奇。
曾經,「香港製造」是信心的保證。
曾經,香港管理充滿人情味。
有人希望重新尋找香港的價值,竄到街邊小巷,尋找老師傅的蹤影,學習手藝,或是記錄下以往光輝一頁。但可能不說不知,香港工藝除遺留在大街小巷,其實亦有不少早已打入國際,太平地氈便是其一。
太平地氈這老字號對本地年青新一代來說,可能認識不深。時光倒流到50年代的香港,當時地氈在香港並不流行,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而中共內戰完結下展開,當時大量內地人民為避中共政府統治而逃到香港,令香港人口激增,失業率高企。一群商人從中看到商機,有要足夠資本及適當技能,便可從龐大的美國消費市場中分一杯羹,於是創立太平地氈,製作高級地氈。
太平地氈分別於屯門和大埔設廠,由半島酒店到英國皇室都曾選用她們的出品。發展至今,雖然太平已不再是香港製造,生產線設在南中國、泰國及法國,不過仍是以香港為基地。
有歷史,自然有人。在地氈行業,由16歲入行到70歲退休的黃業祥(四叔),隨手拿起樣版,在燈下一照摸兩摸,便知道是什麼物料,什麼織法。在太平渡過了二十四年光陰,由學師做到監工,他說加入太平後便平步青雲,常將「感激太平」掛在嘴邊,聽來好像很誇張,但從四叔的反應,讓人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的真感情。有趣的是四叔最初並非做地氈,而是學做西餅,「當時香港很少工廠,讀完書後我在茶餐廳學做西餅,後來太平有不少領班來吃飯,閒聊下認識了他們。因為我本身讀美術,我便請他們介紹我到太平工作。最初想去到美術部工作,但沒空缺,便先學編織。」
當時手結地氈由天津、波斯傳來,以人手一針一針織,極之花時,當時不少工具現今亦已被淘汰。後來,太平找來一位南洋紡織公司的年輕工程師葉元璋,設計了手工簇絨地氈織槍,即現今手編工具「割絨針」的初型,亦漸漸由主打手結地氈轉型至手工簇絨地氈,即先運用機器將羊毛製成冷球並染色,然後工藝師再用電腦及機器將設計圖放在膠片或紙模上打孔,然後在手工簇絨織架(Loom)掛上比例1:1的棉基布上墨,根據設計按比例編織出圖案,完成後再進行加工修飾,如手工雕花。
除致力改善工藝,太平亦關注工作對員工帶來的負荷,四叔憶起:「當時老闆嘉道理先生看到工人拿着一支大針,手腕經常彎曲得很厲害,便立刻要求做條軌道,吊着支針。雖然這不是最好的方案,因為沒有靈活性,但給予我們很好的概念就是有些事情你認為不對的,想改良的,公司會替你做,不是聽了就算。」後來又因V型剪刀損耗大,便改良為U型剪刀。
時至今日,製作手工簇絨地氈的技術已趨成熟,機器製的地氈款式亦包羅萬有,連本地工廠亦早已在70年代北移,然而太平常務總監黃佐揚(Stephen)指太平以傳統的手結技術及手工簇絨作為基礎,同時追求創新,卻非指工藝方面,而是設計和物料。他解釋:「以前市場資訊不發達,不少外國名設計師帶同設計到太平製作,由員工研究如何製作,然而,現時我們能夠帶領潮流,而非好像往時被潮流牽著走,因此我們內部有80個設計師,推出自家設計,有時又會聯同其他設計師,推出聯乘設計,將太平地氈再進化。」
四叔補充:「舊時我們以前做來做去都是傳統款式,當中最常做的是邊框款式,但這些只適合外國高級酒店和喜歡東方美的客人。」因此除了訂製地氈,太平亦積極設計出不同系列,例如設計靈感來自早期手動攝影的Blur系列與六個來自不同界別的頂尖設計單位合作設計,以繽紛色調﹑幾何迷宮及霓虹燈管作主題的Edition Two系列等,推出不同風格迎合市場需要。
地氈工藝除了講究製作技巧,素材亦是重要一環。Stephen指運用不同物料除能影響觸感,亦能為視覺帶來不同感受。太平最初用百分百新西蘭頂級羊毛做地氈,然而羊毛如頭髮般暗啞無光,後來加真絲、人造絲,不但質感更順滑,更有「陰陽面」,即是從不同角度看會光會啞,現時更可以做到一張地氈有幾款不同物料製成。Stephen補充說:「同一個圖案配合不同物料,做出來的感覺會相差很遠。」
除物料以外,Stephen說地氈更有多款織法製作出不同款式,「做地氈不是一張平面圖,不同織法又會有不同視覺效果,更可做出多種層次,因此做地氈可謂變化多端。」
縱然地氈仿佛是最不起眼的裝飾品,太平卻依然一絲不苟,將之當作藝術品,連最細微的染色部分亦十分講究。Stephen指:「羊毛最易上色,有些物料則要分開上色,而且很多時需要反覆試染,才能染出客人要求的顏色。」四叔又補充:「燈光亦影響我們對顏色的辨識,室內光與日光,藍光與黃光等看起來的顏色不同,因此一定要客人先將擺放地點的燈給我們,我們才可以對清楚顏色。老闆更教曉我外國人的眼睛帶藍,看的顏色又不同。」形狀方面,現時的地氈亦不再限於四四方方或圓形,不規則圖案以及不同層次的效果營造出摩登感覺。
四叔說得最興奮的,除了做地氈的成功感和知識,還有在太平工作時不時去旅行的日子。四叔說:「公司有好多活動,每年有旅行,同事間又會自己去旅行,端午節一起爬龍舟,同事間感情好好。有人不做時,過百人一起歡送他。」他又指太平有員工宿舍兼包伙食,每個月薪金$60,一個月洗約$30,他笑說:「當時30元很好花,一碗麵才過半!」
人情味在職場上幾近「絕種」的今天,惟看著四叔帶來的舊照片,令人思考大家一直嚮往的獅子山精神,除了為成功奮力向上爬外,還有互惠互利、人情味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