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什麼時裝才算是藝術?T-shirt牛仔褲統統都是!  

撰文:陳盈瀛
出版:更新:

時裝有時間性,時間過了,價值或許就從此消失。
但洗去時裝的糖衣,衣服卻是一種很好的載體,讓藝術寄身當中。
有人說,只要做一件事做得夠專注就會變成藝術,藝術家用衣服訴說自身,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黃寶瑩攝)

藝術家:Pio Abad
作品: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
畫廊:Silverlens
位置:Level 1 | 1D07

腳下是180個仿製訂製手袋。是當年戴卓爾夫人配戴的Asprey London手袋原型。這個創造過時尚,創造過話題的美麗,在藝術家Pio Abad眼中卻是個摧毀城市的武器。事源是20世紀90年代初,菲律賓馬利金市放寬了貿易限制,一度發展蓬勃的皮革製造工業因而衰落。眼前的仿製手袋裝置猶如一場奠儀,讓人反思當地仿製品業式微的各種原因,包括殖民地文化與資本主義投射的美好景象。

(陳盈瀛攝)

藝術家:Joseph Beuys
作品:Felt Suit
畫廊:SeanKelly
位置:Level 1 | 1D09

一套啡色絨西裝,看起來就像是70年代,穿在任何一個擦身而過的人身上的一套西裝。西裝的毛質沒有特別精緻,就如一般的絨毛,較寬的領翻配以三個袋口,衫身沒有襯裡,簡單的直身西褲。許多人走過,第一個反應或是:如此平凡的東西為何能配得上被稱為藝術品?但配與不配,到底又是由誰定的?Joseph Beuys就是用這套西裝提出質問。《Felt Suit》創作於1970年,當時他製作了100套同款西裝,這是其中的#10,也是唯一未賣出的一套。他甚至沒有限制西裝要如何展示,不過隨手以木衣架掛起,任人走過端詳,是最常見,也是最附合他個性的方式。

(陳盈瀛攝)

藝術家:Josephine Meckseper
作品: Ten Minutes Older
畫廊:Timothy Taylor
位置:Level 1 | 1D17

牛仔褲,作為現今全球最普遍的消費品之一,站在它面前每個人定當都能有所聯想,在藝術家Josephine Meckseper眼中更是意味深長。她的作品經常以消費文化為主題,通過虛擬投射與裝置手法,讓人走進一場視覺與思想實驗,思索各種平日不曾留意的社會現象。消費一條牛仔褲也許平常,但一條牛仔褲所帶來的文化衝擊、消費行為,以致人道問題,卻是值得人們站在畫架面前,仔細深思。

(陳盈瀛攝)

藝術家:Kader Attia
作品:30 Tee-Shirts Hallal
畫廊:Galerie Hans Mayer
位置:Level 1 | 1D04

30件白、紅、藍Tee Shirt,不同尺寸,被緊緊地綑綁在5個塑膠袋中。人們走近注視,衣服毫無溫度,予人一種荒涼與無力,但誰都不會上前觸碰。就如許多社會現實。作為一位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混血兒,Kader Attia的作品一向關注種族及社會議題,他的另一裝置藝術作品《The Dead Sea》,將牛仔褲、Tee Shirt、毛衫全部染成藍色,象徵被大海吞噬的敘利亞難民。衣服是否載體並不重要,重要是它讓人讀懂別人的悲哀與掙扎,也讓世界多一點憐憫。

(陳盈瀛攝)

藝術家:Eric Zamuco
作品:Anthem
畫廊:Silverlens
位置:Level 1 | 1D07

軍事擔架床上綁著兩件黑色皮褸,旁邊擺了兩個喇叭,驟眼看來或叫人摸不著頭腦。Eric Zamuco的作品向來充滿隱喻,也不斷叫人探索相對概念,例如他早前另一件作品《City of Man》,在三輪車上放上微形城市,藉以探問城市人到底何以為家?家是固定的居所,還是在每個人的心中?至於這件作品,軍事擔架床到底是誰的位置,國歌又是為誰而奏?想像早已離開了衣服本身。

(陳盈瀛攝)

藝術家:伍龍威
作品:Speaker
位置:Art Basel場外

藝術其中一個用途,是讓我們久已麻木的觸角重新打開。恤衫很常見,所以我們習以為常,卻沒想到恤衫也可以刺激思維。伍龍威用了24件恤衫拼湊成一幅畫,再用針筒擠上油漆,在表面形成網狀的紋理。路過的人或會駐足一看,想想平凡如恤衫,原來也能夠演繹出不一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