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拒絕販賣自我 楊沛鏗的揀擇與寬容
為了更容易記得藝術家,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標籤了他們的身分。
楊沛鏗(Trevor Yeung),自2010年畢業起便以植物、園藝、攝影和裝置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其中以植物隱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令人印象深刻。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呈現的個人展覽《遊園:不太容易做綠色》入選首屆「寶馬藝術之旅」獎項。2016年同樣展覽於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的作品系列《扭擰》,同樣以植物生態融入其創作之中。雖然《扭擰》已沒有《遊園:不太容易做綠色》般着眼於植物的觀察上,但仍然以植物作為媒介,也難怪容易被觀眾以「植物」、「藝術」標籤着Trevor。其實Trevor的作品載體、想表達的訊息多元,今年在巴塞爾藝術展所展出的,便顯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演繹。
不要不要 還須要
當中作品《晚菇群》的名稱雖仍打着植物名號,卻沒有前作般強烈連繫到植物的語境上。《晚菇群》是一束夜燈裝置,將在巴塞爾藝術展中的魔金石空間(Magician Space)的陰暗一隅展出。「通常Art fair除了投影室外,其他地方都很需要光線,因為這樣才可看清作品(先姑且這樣理解)。但這件作品想做到的是當開了(會場)燈的時候,它是一件很肉酸,或不是你想像中那麼美的東西。你需要關了燈才能看見『原本』的它。有時我做創作,我所說的並非純然是作品本身,而是關連到我們生活的事。而夜燈,我們喜歡它晚上所帶來的安全感,但白天時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它,就像我們喜歡的東西有時是很隱閉的,很多時你不需要它,而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頓時變得很重要。例如我不會在重要場合吃臭豆腐、炸大腸……」
做創作 與觀眾一起自瀆
而《晚菇群》會被置於魔金石空間光線暗淡的角落,不像其他藝術作品般會置於場地中心般張揚。「從前我看《數碼暴龍》,故事總是強調『被選中的細路』,像我們總愛做群體中的主角、核心,實情是很多小學生很早已經明確了解自己不想跟同學爭奪班長之位,寧願甚麼都不做,這樣最自在舒服,這夥人一直存在於社會上。而我認為藝術可能更像這個狀態。從前我看藝術,會想知道藝術家、作品的想法如何,但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為甚麼我的故事比你的更精彩、更轟烈呢?為甚麼我要逼觀眾看自己的故事呢,實際上我也不想別人知道我的故事。我不想自己的作品單純地『打飛機』(自瀆),而是能夠令觀眾產生共鳴、聯想,並建立關係。」
「那麼不『打飛機』就代表沒有在逼觀眾看自己的故事嗎?」我問。
「如果我『打飛機』也可以令觀眾一起打,我並不介意。」Trevor答。(二人失笑)
既揀擇 也寬容
誠然,要找到願意跟自己一起「打飛機」的知音,單向地滿足觀眾並不足夠。「其實我也很picky(揀擇)呀,我心目中也有固定的觀眾群。」所以Trevor打死不透露觀眾群為何許人。「說了還算是(知音)嗎?」例如一個《我們的家對你來說太小》之作,那是一個在外地相當流行的戶外盆栽架,而當它今天反被承托着,同時又被置於室內時,它原本的功能蕩然無存,卻能夠為觀眾帶來一個怎樣的聯想?當然,知道這個盆栽架的、能夠對它產生新聯想的觀眾,只是Trevor希望牽起某個面向的觀眾,一個作品能夠觸動的觀眾面向其實很多。
既揀擇,也寬容,是Trevor今天修成的中庸之道。
展出詳情
藝廊:刺點畫廊(Blindspot Gallery )
展區:3樓3C40
藝廊:魔金石空間(Magician Space)
展區:1樓1C26
藝術家簡介
楊沛鏗,生於1988年,中國廣東省東莞,現居香港及工作;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擅長採用植物生態、園藝、攝影和裝置來隱喻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得到紓懷。曾參展於澳洲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的「海珠白雲」(2016);中國OCAT深圳的《他/她從海上來》(2016);德國Osthaus Museum Hagen的CHINA 8項目「Paradigms of Art: Installation and Object Art」(2015)及中國2014上海雙年展。2015年,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憑個展《遊園:不太容易做綠色。》成為「寶馬藝術之旅」 獎項(BMW Art Journey award)三名入圍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