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灣仔】試着躺進棺材 像戴安娜、梵高那樣「死」去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想逃離煩惱,可以去看電影,走入光與影的隧道,放下生活片刻。有沒有想過,電影不一定是「看」,而是運用身體去感受呢?有藝術家創造冰冷大棺材,讓觀眾從聲音、味覺出發,觀賞戴安娜王妃和梵高的最後時光。

漆黑密封中 重回「死亡現場」

裝置作品《Famous Death》有兩具如棺材般大的鐵盒,外面附設金屬容器,裝載着各種氣味。(潘浩欣攝)

為了打開觀眾對電影的想像,「CINEMA 2.0:念念不忘」展出4件多媒體藝術品,讓觀眾感受另類的敍述手法。最為人矚目的是荷蘭藝術團體Polymorf的裝置作品《Famous Death》,裝置有兩具如棺材般大的鐵盒,外面附設金屬容器,裝載着各種氣味。兩具「棺材」分別為戴安娜王妃和畫家梵高的死亡設定,觀眾只需向工作人員提出試玩,便能躺在棺材5分鐘,在漆黑密封的世界中,以聲音和味覺體驗死亡。

記者曾體驗「戴安娜的死亡」,開始時緊握着「panic button」(驚恐按鈕),難以面對密封狹小的棺材空間,放鬆後才慢慢失去空間感。之後,聽到一連串的咔嚓聲、腳步聲,又聞到醫院的藥水味,猶如親臨「案發現場」般震撼。5分鐘過後,工作人員打開「棺材」,明亮光線讓人重回現實。

以氣味感受死亡 各地死亡觀不同

兩位荷蘭電影製作人多年來研究生活中不同氣味,分析氣味如何傳遞訊息。(潘浩欣攝)

觀賞「死亡微電影」後,問Polymorf何以利用氣味來創作。「我們二人都是電影製作人,想探索氣味與說故事的關係。氣味怎樣令敍述更有層次?氣味如何讓觀眾更投入故事?這是作品所探索的地方。」兩位荷蘭電影製作人Frederik Duerinck和Marcel van Brakel多年來研究生活中不同氣味,分析氣味如何傳遞訊息,出版《Sense of Smell》一書講述研究過程。「氣味來自分子(molecules),這是很小的東西,當分子分解、散播,然後掉到我們的鼻,我們便有嗅覺反應。而分子散播、離散,失去聯繫,正如死亡一樣。」《Famous Death》刻意遮蓋視覺,打開觀眾感官反應,運用身體感受死亡。

Polymorf從中國訂製了大鐵箱,比一般棺材大,圖為創作草圖。(Polymorf)

今天的社會,死亡依然是忌諱的題目,在開幕酒會中試玩裝置的,大多是年輕人,老者未有前來參與。「這個作品讓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荷蘭,長者不敢進去,覺得死亡是個忌諱,不會以身冒險;在德國,長者會進入棺材,難得在生期間;去體會躺棺材的感覺。在美國,很多人也不會進去,依然是忌諱。」他們期望在亞洲其他國家展出,多了解各國對死亡的看法。

多媒體藝術展覽讓觀眾打開感官,感受另類的敍述手法。(潘浩欣攝)

「CINEMA 2.0:念念不忘」媒體藝術展

參展:Polymorf、Phil Solomon、Verena Friedrich、Verena Friedrich
策展:葉旭耀
展期:即日至3月29日
地點: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