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霑到張國榮 口琴世界冠軍CY Leo與跨代樂手共奏經典港樂
原訂於今個月「香港藝術節@大館」舉行的音樂會《我呢一代口琴人》,因疫情關係改於四月在網上平台發布。香港土生土長的世界囗琴冠軍何卓彥 (CY Leo),將與一眾跨代口琴人共同演出,為大家帶來從民謠、古典音樂、藍調、爵士經典,到香港人熟悉的黃霑作品,和《當年情》、《致明日的舞》等張國榮及陳奕迅的流行曲旋律,配合珍貴照片和錄像,與大家一探小小口琴如何開創獨特的香港音樂文化,到今天立足國際舞台的過程。
不說不知,半音階口琴傳入中國大約有120年的歷史,而單在香港的發展卻也有90年之久,可見口琴很早便已在香港紮根,一代代人薪火相傳。藉著這次跨代口琴人合作演出,Leo和他的老師李尚澄,將以二人的經歷與大家訴說香港口琴文化的歷史與演變。
文:賴家俊、圖:受訪者提供
六十年代口琴樂團與Band仔爭冠
上世紀中葉,電影是普羅大眾接觸西洋音樂的重要媒介,小時候的李尚澄,有幸經常進戲院看西洋片和粵語片,片中大量的西洋音樂萌起他對樂理的興趣。小學時偶然在家中發現了一枚口琴,遂開啟他學習口琴之路。五十年代升上皇仁書院,馬上參加了口琴校隊,師從馮安老師,與眾隊員參加校際音樂節,直到畢業後仍以業餘形式到不同學校教授口琴。
李尚澄憶述六七十年代,香港民間有很濃厚的民謠風氣,每年有大小音樂活動獲市民踴躍參與。例如1964年的香港Talent Quest,他便與同學以口琴演奏參加合奏項目,結果入決賽得第四,那一屆前三名全是「Band仔」,第一名便是泰迪羅賓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蓮花樂隊(Lotus)」便是之後兩屆的冠軍);六十年代,他獲口琴代理邀請,以寄錄音帶方式參加德國口琴節,結果於1967年代表香港包辦二重奏冠、亞軍,後來繼續參與多個世界賽事,為香港取得佳績。
「香港早年有不少比賽或演出平台讓口琴人參加,例如香港大會堂自1962年開幕以來每年都舉辦口琴演奏、TVB《歡樂今宵》,八十年代起的香港藝術節、校際音樂節比賽,都是口琴人一展材藝的平台。」
李尚澄認為,香港口琴音樂發展分水嶺在九十年代中,「之前一輩少同國際接觸,較享受自己音樂;現代一輩好幸福,更容易從比賽中與不同國家口琴人一齊交流,新一代人很注重技巧,好多歌要突破而鑽研新技巧,我都從他們身上學到野。」時至2004年,李尚澄由溫哥華回流香港,在朋友何百昌醫生邀請下,教授他兒子何卓彥吹口琴,開啟了他與Leo的師生緣,也開始了新一代口琴人的故事。
整理愈半世紀香港口琴史
Leo不負眾望一鳴驚人,以八歲之齡憑口琴贏得校際音樂節,小小年紀參加不同賽事,立志朝世界冠軍出發,最終以十五歲之齡於世界口琴節贏得青年組冠軍,之後多次贏得世界賽事獎項;大學快將畢業之際,他獲邀出外演奏口琴,開始了他以口琴演奏的職業生涯,此後慢慢建立人脈,穿梭於全球不同城市,參與不同幕前演出或幕後工作,其間多次與不同Artist如容祖兒、肥仔@Error、姜濤@Mirror、王菀之等合作,更有機會到荷里活發展。
談及讓香港口琴打入世界舞台,Leo認為口琴人要積極善用社交媒體作不同新嘗試,讓更多人認識香港音樂。「我在媒體作過很多實驗,玩好多口琴人無想過可以玩的東西,認識多了世界各地的口琴人,才能迎來各地的合作機會。」他認為香港口琴音樂在世界居領先水平,現今一代比上一輩人更易接觸口琴,但甚少人視它為樂器而只當玩具來吹奏,他鼓勵要多參加比賽,「大家多了表演機會認識到各國好手,將會有更大啟發和動力來提高自身水平。」
談及這次大館《我呢一代口琴人》音樂會,選曲會根據年代而編排,涵蓋五十年代至今口琴發展,以十年為一個小單元,每個單元選奏能代表當時年代的聲音,例如八十年代有黃霑,九十年代有Bruce Harmonica、King's Harmonica Quintet(英皇口琴五重奏 ),選曲亦會有藍調和古典元素,還有原創口琴音樂。
Leo認為這次是整理香港口琴歷史契機,透過這機會整合香港口琴發展歷史,讓大眾了解一枚小小口琴為何能代表香港聲音?「這次是一次難得嘗試,涉及不同年代多個單位,本港口琴精英難得共聚一堂,大家不分彼此,想告訴香港人口琴這東西,大家看表演時會為香港口琴音樂而驕傲。」
【活動詳情】
名稱:《我呢一代口琴人》
日期:四月
平台:「香港藝術節@大館」官方網頁播放
費用:全免
播放日期及詳情請留意「香港藝術節@大館」官方網頁。
【想觀看Banksy其他作品,請點擊以下圖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