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磬缽連結天地人 樂手曾文通:一次體驗如睡十年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不論大人或小朋友,都有來自學業、工作、生活、金錢等等不同的壓力,這其實也是現代都市人所面對的問題。有人會透過看電影、行山甚至去旅行緩解壓力,亦有不少人嘗試透過一些替代療法,追求身、心、靈上的健康。近年愈來愈多人談論聲音治療(sound healing),「頌缽」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治療工具之一,其廣闊而和諧的聲音,加上強烈而纖細的振動頻率,令人聽過心境平靜。
演奏頌缽與舞台設計同出一轍,同樣是創造空間,而演奏頌缽所創造的空間是無形的。
首創磬缽合奏 向上連接天、向下與地共鳴
著名藝術家及舞台設計師曾文通本身也是一位喜馬拉雅頌缽(Himalayan Singing Bowl)演奏家,亦是頌缽療法導師及療癒師。他認為演奏頌缽與舞台設計同出一轍,同樣是創造空間,而演奏頌缽所創造的空間是無形的。他曾於香港及台灣多次公開演出,亦曾跟隨尼泊爾籍國際頌缽大師學習密傳頌缽手法,今年將於2月12日的西九自由約,聯同演奏大鼓的張藝生和彈奏琵琶的林灒桐合演,同時亦邀請了 108位學生一起玩「磬缽」,代表「圓滿」意思。
曾文通直言不少人會將「磬」和「缽」搞亂,兩種樂器不單是來源不同,發出的聲音更加是天差地別。磬的雛型是用石頭所做的鑼(Rock Gong),因此「磬」(hing3)由「聲」和「石」兩字上下組合而成。作為法會儀式中的領導法器,磬經常出現於佛教廟宇,同時也有出現在世界各地,例如原始非洲部落會在磬上敲擊出充滿節奏感的旋律。磬所發出的噹噹聲,能夠散播一種非常原始的聲頻,在空間中不斷擴張,聲音向度往上。
而聲音向度往下的就是「缽」,其出現始於銅器時代,古代人多以其作容器,甚至煮食器具,直至現代也有不少人以缽作為煮食容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有人甚至用來煮朱古力,不少印度和尼泊爾的餐廳到今天仍以這類銅器盛載食物⋯⋯銅器對食物產生一種很好的能量,就如用膠杯和瓷器品茶也有分別,物質之間會互相對應。」後來有人發現敲打缽時所產生的聲音沉穩,令人聽後感到平靜,並對心靈有治癒效果,才逐慚演變成今天的頌缽。當中最為珍貴的頌缽來自喜馬拉雅亞山腳以下的地域,稱為喜馬拉雅頌缽,主要以七種視作地球精華的金屬製成(金、銀、銅、鐵、石、水銀和鉛)。將七種金屬融化並合成如「砵仔糕」型的合金後,再以人手不斷由細揼成大的頌缽,製作過程中猶如注入了人的「生命」。由於這種製作技術接近失傳,因此喜馬拉雅頌缽亦尤其稀有。曾文通認為頌缽與人的對應非常深刻,不少製作者更會將咒語(善意的唱頌)注入缽,加上七種金屬皆為地球精華,演奏頌缽能夠使人與土壤間產生連結,因此不少宗教上的儀式和正念(mindfulness)的冥想修練中也會使用。
多年來坊間有林林總總的頌缽演奏,然而曾文通卻相信將磬缽同時演奏是其首創的表現方式,「磬的聲音往上擴張,而頌缽聲音沉穩向下,人在中間演奏就是將天、地、人連成一線」。演出當日,108位學生主要以磬缽共同演奏,他們會運用過去所學習的不同技法,如敲打、以木杆圍繞缽邊轉動,甚至會用口呼氣影響震頻產生和諧的泛音。然而如何去演奏卻沒有刻意編排,而是按照環境氣氛營造優美的律動,為聽眾帶來自由和平靜的感覺。曾文通坦言,演出只有大概半小時,對於即興奏樂絕不足夠,加上不能每一個樂器也收音,所以會按照如戲劇中的高潮、結尾等安排,從而散播「能量」,營造一種合適靜心的狀態。所謂的「能量」或許比較抽象,曾文通解釋,就如「坐地鐵,有些人坐在身旁會令人想彈開,有些人卻會對你釋放一種正面的能量,使人感覺良好」。
有些人一聽就抱頭大睡,當演奏完結,他們的感受就像一次過進行了幾十年的睡眠,這種讓人放鬆的經驗和靜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經驗比科學重要 修練要循序漸進
曾文通近年專注鑽研各種聲音療癒及振頻療癒(vibrational healing),也曾與一些研究團體合作進行與深層睡眠(deep sleep)和振頻醫學(vibration medicine)相關的研究,例如頌缽所產生的音頻如何與腦波交流。然而對於過去有不少媒體指出科學研究已證實頌缽演奏對身心靈有正面影響的報導,曾文通卻坦言,資訊流通太快,不少網上的資料並不完全準確,加上相關的研究實際上未有正統確認,甚至會有人認為是偽科學。即使這類研究或報導對理性的人來說是一種依歸,曾文通卻認為研究結論或許有天會被其他科學發現所推翻;相比下,從「經驗」入手更加重要,因此希望透過較「平易近人」的音樂,讓聽眾切身感受「肩膊的放鬆,頭腦的清空」。
「肩膊的放鬆」和「頭腦的清空」的經驗或許能讓人感受到頌缽對身心的正面影響。至於靈性的體驗,對曾文通來說是循序慚進的,先要提升個人的感官,習慣以五官細心感受環境,尤其是經常被忽略的溫度,甚至飲食時也要讓自己「食之有味,飲之有味」。當感官得到激發後,個人創造力便會提昇升,從而達到直覺的層面,然後透過精神的層面認識到靈魂的存在。整個過程如一條「階梯」,不能一開始便說靈魂和靈性的層面,若沒有敏感度的提升,純祽以直覺或想像力構想,便是「離地」。「我們不應一開始便太在意那個世界的追求。農夫很有靈性,由於他們的感官和直覺都『全開』,所以行為能夠相應於大自然的改變,也擁有古人的智慧。」
在不同的修練方式中,頌缽是較快的方法,它能將思考暫時停頓。曾文通過去試過邀請聽眾先作呼吸訓練,然後躺下感受頌缽發出的聲音,「有些人一聽就抱頭大睡,當演奏完結,他們的感受就像一次過進行了幾十年的睡眠,這種讓人放鬆的經驗和靜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然而卻不應過份依賴帶領者,反而要是有個人的日常修練,細心感受大自然,加強自己的覺察。多年修習禪坐、太極、瑜伽、獨創的「竹筆繪畫」及一些正念的修練,曾文通希望藉此更加認識自己,了解生命中的目的,亦希望透過靈性的長進探索生與死的問題。
二月西九自由約
日期: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二時至七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
費用:免費(部份工作坊須預先登記)
西九自由約:曾文通 及 頌砵行者
時間:下午六時半至七時
地點:中央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