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以視覺語言為「藥方」 開拓城市人心靈空間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最近在台灣金馬獎上受到關注的港片《一念無明》,講述一位情緒病患者在香港生活環境下的遭遇——別人不接受他,他也接受不了自己的病,甚至拒絕服藥。香港生活節奏之快,工作壓力之大,舉世聞名,壓在我們心上的鬱悶,日復一日便成了病,據有關統計,每五個香港人中便有一個受情緒病困擾。
傳統的治療方法是約見心理醫生,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像電影裏所講那樣,即使出了院,仍需不停服用藥物去抑制病情復發。但隨着藝術治療的興起,既讓人看到心理治療的另一種可能,也讓人重新發現本應是藝術最基本的功能—藝術是情感的抒發,也是情趣的薰陶。藝術治療師以藝術為「藥方」,為受情緒困擾的人開拓心靈的空間。藥也許仍需繼續吃,但可以少吃一點;也可以在積累成病之前,「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藝術就是那蘋果。
攝影:龔慧、部分照片由受訪者、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

「城市人本身就要面對很大的壓力,好像居住問題,沒有生活空間,轉頭來又怕失業。我們一開始便要關注精神健康,如果沒有好好處理,便會發展成複雜的病症。」陳詠儀在非政府組織的復康服務單位內任職藝術治療師,過去10年間經常與精神病患者會面,最常接觸到的是抑鬱症患者,亦有精神分裂、思覺失調、厭食症、躁鬱症患者等。

借視覺語言抒發情感 在創作中看見自己

在現時的醫療制度下,精神病患者需要服藥和定期約見心理醫生,如果他們喜歡以非語言方式去表達自己,如畫畫、手作,社工便將個案轉介給藝術治療師。陳詠儀認為復康服務需要一整個團隊去支援,缺一不可,各單位以不同的方式去治療病症,讓患者重新融入社區生活。

「有時,患者會在工作環境、院舍、宿舍裏感到壓力或被排斥,藝術治療師的職責是製造一個空間,讓患者自由舒適地表達自己;我們亦會保存創作,畫作可反映出他們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藝術創作是一面鏡子,反映他們的內心感受,每份創作就好像寫日記簿一樣,看到他們的成長記錄。」人與人之間以語言文字為主要的溝通媒介,但這種媒介本身有很大掣肘,包括個人性格、對字意的理解和邏輯思維等等。藝術治療強調以非語言方式去作溝通,鼓勵患者用視覺語言去抒發感受,而藝術治療師從旁協助,觀察整個創作過程,與患者一同經歷過程,讓患者察覺到自己的需要,繼而幫助他們開拓想像角度和空間。

陳詠儀在美國修讀藝術治療碩士課程,考獲認可資格,亦曾於美國的公立醫院工作。相比外國,她覺得藝術治療在香港並未普及,藝術治療師多受聘於獲資助的機構,如醫院、監獄、老人院、特殊學校。她又表示,藝術治療在機構中發揮不同的功用,「有治療師到赤柱監獄,讓囚犯用藝術表達自己,有人會畫出迷宮,去找尋人生意義;治療師亦幫助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的老人去發掘潛能,緬懷人生故事;有時治療師會加入義工隊伍,幫助自閉症、難以專注的小孩子,讓他們享受畫畫的樂趣,表達喜樂之情。」

藝術治療參與者可運用不同顏色、質地的油彩去抒發內心感受,圖為其中一位參與者月朗的作品。

藝術融入生活 人人皆可「自療」

多年來在醫院任職社工的張文茵,由於喜愛畫畫、唱歌和戲劇,在輔導期間已經加入藝術元素,讓病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其後便到美國修讀表達藝術治療的碩士課程,深入了解藝術治療的用處和效果。「Carl Rogers(著名心理學家)提倡人本治療,藝術治療不是重心理分析,而是要真實地表達自己,聯繫畫畫人的內心世界,自我了解,是無條件接納人的行為。」當時是社工的張文茵認為藝術治療的理念與「社工待人要有同理心」的理念相符,於是決定走向表達藝術治療師的路。

張文茵一直將藝術融於生活中,公餘時間與醫生夾band,又與喉癌患者一起玩音樂,希望將藝術帶來的樂趣擴展開去。她認為:「藝術治療只是藝術工作的一部分,而外國一直提倡藝術保健(Art In Health Care),他們不只做藝術治療,還提倡藝術的自我治療、自我表達,去釋放情感。」藝術讓人有渠道抒發情感,欣賞生活的美,張文茵又認為,人人都可以運用手上的資源去做創作,例如每天睡前靜下來,寫寫內心世界,或以照片、雜誌紙拼貼圖案,享受箇中樂趣。「我們最重要是找個方法表達自己,遇到深層次問題時才找治療師,藝術本身可以疏導情緒,讓我們去幫助自己。」

治療師張文茵帶領病人在草地上畫畫,她認為置身於大自然環境已有治療作用。

張文茵

「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和註冊社工,亦是該會的執行委員會共同主席,身兼「藝術在醫院」副主席、「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創會主席、國際組織「藝術無界限」顧問和美國西南學院(藝術治療及輔導碩士課程)顧問。她在美國賽布魯克大學跟隨創立人羅杰斯娜塔莉博士完成修讀「人本表達藝術治療」證書課程,在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創立人本表達藝術治療3年訓練課程,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候選人。她為多本書籍撰寫有關表達藝術治療的章節,於2015年出版《表達.藝術.治療》,分享本土藝術治療的臨床經驗。

陳詠儀

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專業會員及執行委員會幹事,畢業於馬里蘭藝術學院(學士)及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獲美國藝術治療證照委員會藝術治療師及紐約州認可創意藝術治療師執照,曾於紐約市醫院精神科擔任創意藝術治療師一職,現任職於本地非政府組織社福機構的復康服務單位,主要服務對象為精神復康及智障人士。她亦致力於社區推廣藝術治療,籌劃社區共融活動,與弱勢社群、各階層人士分享創作,以藝術表達和交流。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