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吶喊》與4萬藏品 60米高全球最大「孟克博物館」挪威揭幕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 1863-1944)創作的《吶喊》,是西洋美術史的傳世經典,亦是壓抑和悲傷的經典畫像。自上世紀40年代孟克於故鄉奧斯陸離世後,他的三萬件遺物一直到1963年才由當地政府於Tøyen 設館展出(舊孟克博物館),2008年挪威政府決定為孟克建新館,十多年來幾經波折,新館將於今月22日於Bjørvika揭幕。
新館落成經歷一波三折,有鑑於舊館空間太過狹少未能有效展示藏品,奧斯陸市一直銳意為孟克這國寶級藝術家打造新館,2008年該市政府為建新館舉辦了一場建築比賽,成為Bjørvika地區新的城市項目,最終於2009年由西班牙建築師Juan Herreros和他的工作室 Herreros Arquitectos(現在的 estudio Herreros)贏得了比賽。
然而,2011年奧斯陸地方選舉前,奧斯陸進步黨出於經濟考慮決定不再支持該項目。選舉結束後,奧斯陸市議會投票決定終止該項目。當年委員會想考慮改善現有博物館或將藏品移至Nasjonalgalleriet。時至2013 年,奧斯陸市議會最終決定恢復該項目,並將博物館遷至位於奧斯陸歌劇院旁邊的海濱新址,並於2015年9 月開始建築。
新館耗資 2.5 億歐元(約 24 億港元),垂直高60m,總建築面積達 26,313㎡,共有 13 層,包含 11 個展覽空間,分布在 7 個樓層。除此以外還包含劇場、咖啡廳、餐吧和觀景露台等空間,舊館超過42000件藝術品,目前所有收藏品已搬遷完畢,而超過220件作品的新展覽「愛德華·蒙克:在時鐘與床之間」(「Edvard Munch: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正在布展中。
據相關建築網站介紹,該項目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在更加廣闊的公共空間中感受藝術的平台。底層的裙樓增強了建築的城市屬性,成為社交聚會的場所。大堂成為公共空間的延伸,以開放的姿態邀請每個人進入,將博物館轉變為人們日常光臨的公共設施。設計中尤其關注博物館中的附屬公共功能,例如:舉辦音樂會、講座或著兒童工坊等,旨在以這些公共活動吸引大眾將博物館納入日常生活的一環。博物館採用了高層建築形式,主要功能空間以豎向的方式組織在一起。這種設置的優勢在於空間流線清晰、導向性明顯,同時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以容納與適應不同的功能。垂直上升的公共交通流線串聯起用於休閑、商業和文化活動的主大廳、頂層的露台、天文台以及頂層餐廳,更主要的是引導遊客們一步步探索博物館中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以及奧斯陸市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
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於1863年出生於挪威,是挪威藝術家、版畫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名畫《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孟克面對所有直系親屬早逝和精神病的困擾,令他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
【延伸閱讀:孟克|《吶喊》看似惹笑 背後卻是畫家與我們的焦慮|人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