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孩|曾被棄養的女兒多了100個媽媽|魏煜格
幾乎十年之後,也就是在2014年秋季學期時,我的紀錄片課上出現了一個叫柯琳的女生,她和香港、歐洲的女生都有著不一樣的打扮,但是完全亞裔的樣貌。原來她在加拿大魁北克長大,在法語區讀了大學,學分已經基本修滿了。但是,因為一個特別的理由,她希望獲得來香港交換的機會,因此延長了學業。
文:魏煜格 | 原題:被從中國領養的女孩
我教的紀錄片課,是開放給所有創意媒體主修、副修的選修課,通常學生組成都是一個小聯合國,本地學生有時連一半都不到。最主要的功課,是在「家庭肖像」和「自畫像」中選一,拍攝一部5-8分鐘的短片,但很多學生都會將兩個題目不同程度上合併。全班第一次一起看同學作業的初剪時,柯琳的短片就很吸引人。一位德國女生幫她掌機,跟隨她到廟街。提出問題之後,一個小黃雀檢出一個籤,但是我們聽不到解籤的人說了什麼。她用法語旁白解說,自己從小被從中國收養,四歲的時候有了個「弟弟」。父母都是加拿大白人,小學時她就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的樣貌不同。後來慢慢長大,「為什麼我的生父母會不要我」成了她心頭一個小小的「洞」,似乎永遠不能修補。
加拿大夫婦很愛她,為了幫她完成「家庭肖像」,和她通視頻。幾年前的視頻只有 Skype,也不流暢,但是她還是拍下來大家耐心地聽她講她的想法。身在魁北克的養父母,細緻地詢問她在香港的學習和生活。後來話題變成,她告訴他們學期結束了她就會去中國大陸「尋親」。世界很多事情就是這麼奇怪,她弟弟是從韓國領養的,手續齊全、文件清楚,他若想「尋親」一切資訊都在手邊,但是他絲毫沒有興趣回韓國,也沒有興趣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柯林想要尋找親生父母的意願變得逐漸強烈。但因事過26年,原來的領養機構已經不能提供很多材料,雖然她地理距離上近了,「尋親」卻變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那是2014年,香港也在發生很多事情,很多外國學生覺得他們好像也在見證歷史,各自紀錄了他們看到的事情。不過柯林的目標很集中,到了11月底課程都結束之後,她要上路了。到了中國內地之後的故事,就十分誰都意想不到的了。可能是和熱心人討論的結果,她決定去找電視台。電視台一旦介入,事情的發展就迅速。
一個尋親視頻播出,有上百人聯繫了她。我當時在想,究竟有多少媽媽惦念了棄養的女兒26年啊!
柯林是加拿大孩子,當然十分吃驚,但是她也是成年人了,冷靜下來之後,淘汰了很多可能性。到最後有兩三個最可能的選項時,有人幫她們做了 DNA 測試,其中有一位99%符合。媽媽找到了!
【作者其他文章:美國夫婦深入國境尋找自己的未來女兒】
之後的故事她沒有告訴我,但我知道,她如我期待,正在把幾分鐘的「家庭肖像」發展成一個紀錄片。她首先想到的是找加拿大華人做紀錄片監製,於是2017年我幫她聯繫了一位,沒有下文,到現在也沒有片子的消息。當然我知道,這樣的紀錄片很不容易做,一旦把自己家裡的事情拿出來,不成功就沒有人關注,成功了就會有無數的問題指向你未必願意分享的隱私。如果做片子的目的是療癒,那麼最後不拿出來也罷了。我看到2020年初,她在加拿大的一個廣播電台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我在想,如果只是聲音媒體的話,恐怕沒有人會聽出柯琳是個華人女性吧?最近看到端傳媒的文章說,「自1992年中國收養法通過之後,美國成為超過17萬中國孤兒的家」。相信她們總會有人能夠慢慢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魏煜格,原名魏時煜,紀錄片導演,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副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電影學博士。紀錄片有關注跨洋電影及海外粵劇的姊妹篇《金門銀光夢》(2014)和《古巴花旦》(2019),聚焦文人歷史命運的姊妹篇《蕭軍六記》(2021)和《紅日風暴》(2009,與彭小蓮合作),以及香港電台華人作家系列中的《王實味:被淹沒的作家》和《跋涉者蕭紅》等六部。電影方面的專著有《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2016,獲2017年香港書獎)、《東西方電影》(2016,增訂版),《開始學動畫》(2010,與梅凱仁合著),以及《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2009,與楊遠嬰合著),知識份子歷史方面的專著有《王實味:文藝政風與思想改造》(2016,獲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和小說類」最佳出版獎)和《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