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設計】本土文具設計的執著 培養幼兒對文具的熱愛

撰文:陳盈瀛 黃立暉
出版:更新:

正當各式各樣的手機程式在模仿不同筆尖所掃的筆觸,甚至仿擬與電子筆質感、重量上的不同,你或許會慨嘆:人類怎麼愚昧得在虛擬世界裏尋找實體觸感?然而,嘆息之間又似迎來希望—亞洲市場對文具需求之大,我們或都無從想像。根據調研機構Statista的數據調查顯示,2016年亞洲文具與興趣類別收益超過480億美元,年增長率預計達到14.9%。其中,於中國地區所獲的收益位居各地區前列,超過320億美元。以上數字彷彿告訴你,人從來需要文具,問題是香港人為什麼需要、有什麼選擇。
攝影:龔嘉盛

中看也中用 一次過滿足兩歲B的願望

作為文具設計師,熱愛文具自是不在話下,但要為現代人重新製造一個使用文具的理由、建立對文具的熱愛,makeitwork studio設計師蕭紹基認為須從小做起。「其實很簡單,只要為兩歲以上小朋友的慣用筆上加上一個Pokemon,他便會很喜歡那文具。但為什麼只能在兩歲後才開始培養他們對文具的熱愛?其實在1歲開始已經可以。」

兔子萬用夾,藏在魔術帽之中,充滿玩味也具功能性,是文具融合玩具的得意之作。

幼兒也有需求

外國品牌如Munchkin、Toysmith早已推出「浴室蠟筆」(bathing crayon),讓小朋友很幼小的時候已經可以在浴室牆上隨便繪畫,圖畫也容易清洗;即便一歲小孩未有緊握筆桿的能力,韓國亦都已推出「手指套蠟筆」,讓筆套直接套在幼兒的小指上,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更早接觸文具,更早建立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然而,一個真正對幼兒好的文具、玩具設計,又豈是一隻Pokemon就可以解決?「真正適合兩歲以下小朋友的文具或玩具,其實須配合幼兒的成長發展。例如一件最簡單不過的文具產品,可能它身上包有很多不同的布料,以提供不同的手感學習。而這學習過程對一名兩歲以下的幼兒很重要。例如遇到火燒他們會懂得躲避、感覺到摩擦力較高的物料,懂得收力;遇到較平滑的表面則更用力抓緊。」

拍攝當日蕭紹基帶了很多產品的設計原型來,當中的車輛及相機更是可愛。

一輛木製小汽車看似簡單,當中的考量卻不容忽視。「這種大小的車輛(約磚頭大小),我已經假設了使用對象是已有一定發展的幼兒,可能是兩至三歲,所以用實木造了一輛車子,提供一定重量,而且兩三歲幼兒已有基本屈伸手指的能力,我刻意在車窗的位置製造更深的刻紋,讓他們學習抓緊東西的力度。而且盡量利用天然物料,如木、紙等,為幼兒帶來更多的接觸。」

Ryan續說:「makeitwork是屬於我一個正職以外的設計單位,關於這文具融合玩具的設計系列,我還是不時每款生產三四件,並寄賣在銀の文房具,作為買賣也好、展示也好。而我是一個不懂得計算生意的人,所以也得在香港做起。」

動物字母塊對孩子成長可算是多功能的玩意,小朋友在排列動物的過程中也不經意地學習物件的不同大小。

香港人支持自己人

一句「也得在香港做起」讓人聽得心酸,因為香港並非沒有文具設計,不過雨點小得微不足道,說像電視大台得二線演員一樣令人無從認識。好設計其實已經存在,偏偏無人賞識,而今天設計師所需要的,除了是一個設計空間,更是點點宣傳及支持。正在舉行的2017香港國際文具展,規模不大不在話下,其參展單位的設計、品質亦不見得特別出色。最可悲的是,本土文具設計師也懶得參與。銀の文房具負責人鍾燕齊說:「因為那只是一個營銷的場地,根本沒有任何配套支援。」金錢至上的香港,自然來個金錢至上的展示方式,進場的除了買家,還就是買家,公眾無從參與,設計單位無所支援,產業自然難以運行。要在香港講設計,最後還是那一句,香港人須支持自己人。

makeitwork的產品正展示於銀の文房具店中,並將設計師日常的工作案頭直接展示出來。

蕭紹基

2009年創立makeitwork studio,由家品、文具、飾品乃至玩具皆有設計。近年開始嘗試將文具設計融合玩具之中,用設計重新培養小孩對文具的觸感,實行再次教育。

www.facebook.com/makeitworkstudio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