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看教育:《跟蹤》的師徒情|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撰文:馬世創
出版:更新:

電影《跟蹤》是游乃海首次執導的作品。他憑藉這套處女作,榮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跟蹤》表面上是一齣警匪片,骨子裡道出一段師徒情。

文:馬世創

承襲了銀河映像的風格,簡單故事的背後承載哲學的命題。像《PTU》讓觀眾展現人性;或是《鎗火》強調團隊精神。《跟蹤》的劇情並不複雜。為免劇透太多,我用一句說話歸納:「警察發現珠寶劫匪,然後跟蹤他們,最後展開拘捕行動。」很多評論都從宿命論和劇情推進的角度分析,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嘗試分享另一角度—探討電影承載濃厚的師徒情。

電影《跟蹤》劇照。左起:徐子珊、任達華。

電影中,經驗豐富的老差骨—狗頭(任達華 飾),負責教導新人豬女(徐子珊 飾)。教學的場景不是警校,而是日常的工作環境。表面上,狗頭沒有太多的說話,亦沒有系統的課程,只是在工作中提點豬女一些細節。值得一提,這亦是徐子珊首次擔任女主角,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她曾在訪問表示,任達華在戲裡戲外都教了她很多東西。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二人從一袋垃圾裡尋找線索的一幕。豬女不嫌骯髒地把每件垃圾都撿起,表面上很積極,實際上只是漫無目的地搜索。反之師父狗頭默不作聲,細心觀察那堆垃圾。突然捉住豬女的手,引導她拾起一張碎紙。豬女頓悟了,明白疑犯刻意撕碎了重要的訊息。於是她集中尋找碎紙,最後找出重要的線索。整段戲沒有對白,狗頭甚至沒有看過豬女一眼,豬女邊做邊學,短短幾分鐘已成就解鎖,掌握搜索的技巧。這段精彩的教學,含金量極高,絕對有資格問鼎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延伸閱讀:玩具變藝術教材 別被說明書限制創意|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導演刻劃的不只是師生關係,而是一段難得的師徒情。師父肯教,徒弟願學。是孔子與子路;是黃飛鴻與牙擦蘇,也是于占元與七小福。可惜自從學校教育及免費教育普及,師徒制度逐漸退場。以前學校還有空間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以外建立關係,反觀今時今日,教師都受「完善」的指引規範。學生有情緒問題,與其陪他去小食部食條雪條,慢慢開解,倒不如立即轉介社工,向輔導主任匯報,然後自己繼續改簿和出卷。

學校根本容不下狗頭這位卓越教師。先不要說他沒有完整的課程,也別說他授課時沒有跟學生眼神接觸,單是他作為一位男教師,膽敢捉住女學生的手找資料,恐怕他要面對學生和家長的投訴。

(專欄「活學VIVA」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從電影看教育:《跟蹤》的師徒情」。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電影《跟蹤》。

作者簡介|馬世創,北角協同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第四屆創新教師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