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印象|與「錦繪」「浮世繪」齊名 日本「歌舞伎」欣賞指南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本文節錄自常任俠(1904-1996)《東瀛印象》〈談日本歌舞伎〉一節。常任俠是中國著名藝術考古學家,主要從事中亞、東亞及東南亞諸國美術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研究,並主力推動中國與印度、日本的文藝交流史研究。1935年常任俠曾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深造,後來他把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寫成散文並輯錄成書,本選節為他在日本居住期間,對日本歌舞伎演藝的考察和研究心得。

談日本歌舞伎

在二十年前,我住在東京的時候,開始同日本的歌舞伎演藝接觸,發生了很大的興趣。為了探討有關歌舞伎的問題,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參考了一些專家的書籍,並且到早稻田的演劇博物館,費了不少時間,去看坪內博士的收藏。常常在悠然的晚風中,由銀座走向築地,到三原橋邊的歌舞伎座,欣賞這一傳統的、世界馳名的、日本人民所珍愛的藝術。如今以許多著名的藝術家組成的日本歌舞伎劇團,來到我們的首都,為我們演出了歌舞伎中的寶貴劇目,給廣大的觀眾以難得的欣賞機會,在我,喜悅的心情更是難以形容的。

日本人民是熱愛勞動、熱愛藝術的人民,具有快樂、勤勞、堅毅不屈的性格。日本的歌舞伎可以代表日本人民的這一特質。歌舞伎藝術,是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獨具特色的。它開始是產生在勞動人民中,是人民大眾的快樂表演。日本的劇場稱為「芝居」,就是群眾在草地上表演的意思。演者與觀者圍聚在一起,演者也可散入觀者中,觀者也可參加演出。這就是叫做「芝居」的原故。至今日本歌舞伎座還保持着特殊的劇場形式,即是在台前設有「花道」,通到觀眾中間,演員可以從觀眾中走到台上,也可以從觀眾中退出。從日本的「田樂」、「能樂」,發展到「歌舞伎」,有其悠久的歷史,從農村到都市,逐漸地增加了新的內容,但它始終保持着鄉野的淳樸氣息,包含着豐富的民間傳說、民間舞蹈、民間音樂,因此它為日本社會所喜愛,擁有最多的觀眾,這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

安政年間的市村座 出自:三代目歌川豐國所畫《踊形容江戸繪榮》大幅錦繪三枚續物 描繪了1858年(安政5年7月)在江戶的市村座上演歌舞伎劇目《暫》的盛況。(維基百科)

「歌舞伎」是用漢字錄音的日本古語,它的原意是「調笑」或「好色」,充滿着民間的詼諧趣味。它最早發生於出雲地方,在日本慶長年間,即公元1603年,那時正是德川將軍第一代的開始期,在出雲神社的一個巫女,名叫阿國,創始了一種念佛舞,在京都四條的河灘上演出。她不僅為祀神化緣而舞,還汲取了民間舞的形式,去描寫男女的戀情,因此深受群眾的愛好,這就是「阿國歌舞伎」的開始。阿國的舞藝向反映人生的方向發展,以悲歡離合的戀情為主,逐漸地表演了小故事,擺脫了宗教的色彩,這就給歌舞伎跨進了第一步。「歌舞伎芝居」從此在日本演劇史上留下了名字。

歌舞伎的初期,全用女演員扮演,猶如我們的越劇一樣。內容以歌舞為主,稱為女歌舞伎。到1629年,遭到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的藉口而禁演。但是這種新鮮活潑的反映人民生活的戲劇,是被人民擁護的。在女歌舞伎禁演之後就產生了「若眾歌舞伎」,若眾就是青年的意思,全由青年男子扮演。它仍繼續着女歌舞伎的傳統,受到群眾的歡迎。在公元1652年,若眾歌舞伎又被禁演。不久開禁,但演員須將額頂中央的頭髮剃光,使他們不便扮演女角,這種頭叫做野郎頭,因此也就叫做野郎歌舞伎。

歌舞伎雖然遭受了這樣多次的輕視和迫害,但由於群眾的熱愛,藝人的堅持,終於一步步向前發展。到公元1688年日本的元祿時代,歌舞伎已經發展成完整的戲劇形式。當時優秀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和傑出的演員坂田藤十郎等,把歌舞伎的內容,增加了人民所喜愛的情節,並提高了演劇的藝術,創造了一些優秀的劇本,「元祿歌舞伎」也就成了歌舞伎年代記中的輝煌名字。

出版資料
書名|東瀛印象
作者|常任俠
出版|中和出版(2021.01)

到明治時期,隨着日本新興的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作為町人階級所喜愛的歌舞伎,它的藝術水平,也得到更好的發展。名演員九代目市川團十郎、五代目尾上菊五郎、市川左團次等相繼出現在舞台上,成為傳統的光榮的名字。這種輝煌的成就,使歌舞伎演劇,成為廣大日本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國寶,不僅平民擁護它,便是封建的宮廷,到這時也加以重視了。它和日本的「錦繪」「浮世繪」藝術一樣,當日本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由於反映人民生活,代表着人民所愛與所惡的意志,具有人民性。歌舞伎的藝術本身,是不斷發展演進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受時代影響,出現了「新派劇」,並逐漸改變着古典的形式。今後也必然會受時代的影響,出現更新的面貌。

歌舞伎既然是日本的傳統藝術,它在發展中一定不斷地吸收了民間藝術的成績,來豐富它自己。猶如我們的京戲一樣,它的藝術內容,歌唱、舞蹈、音樂、服裝、做工、扮相,諸種形式,不是一個來源,乃是過去藝術的總和。從它的類別看,也和我們的京戲近似。大體上歌舞伎可以分為四種:

一是義太夫狂言。這種戲在歌舞伎中,居於最主要的部份,它是繼承日本的杖頭傀儡戲發展的,表演動作也模仿傀儡戲。從公元1190年後的150年間,正當日本的鐮倉時代,流行着一種從古代散樂演變的能樂。能樂又分兩種,一是能謠曲,比較嚴肅。二是能狂言,為短小的幽默喜劇,這是能狂言的起源。有一位樂師竹本義太夫,創作了演傀儡戲所唱的曲子,所以義太夫狂言,又名竹本戲,也就是傀儡戲。歌舞伎從傀儡戲接受了義太夫狂言,經名工加以提煉發展,做出更出色的成績。這次歌舞伎演出的《傾城返魂香》,它原是近松門左衛門所作的傀儡劇本,它的伴唱「淨琉璃」也還是傀儡戲的唱腔,為竹本義太夫所創。可見它與傀儡戲關係之深。我國傀儡戲從唐代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的「文樂」。日本古劇的謠曲與狂言,與中國古劇,也頗有遠親的關係。據日本友人七理重惠教授的研究,謠曲與元曲的時代相同,曾受有元曲的影響。而狂言與《蘇中郎》《參軍戲》也有其相似的風趣。

二是時代物狂言,也就是歷史戲。歌舞伎接受了「能狂言」小戲的演技,更根據着古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改編為劇本,排演大戲,它已不為能狂言的小戲所囿。這次演的《勸進帳》,就是歷史故事戲的一例。它從歷史的人物中,表達了日本人民的愛與憎。

三是世話物狂言,也就是時事戲。這與日本的浮世繪一樣,反映的多是里巷的平民生活。最富有人民性的也就是這種戲,因此觸犯了統治者,常常遭到禁止。

四是所作事,也就是舞蹈戲。這次演出的《雙面道成寺》,是這種戲的最好的一例。歌舞伎是從阿國的舞蹈起源的,經過了長期的歷史演進,在舞劇中組織了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於是有多彩多樣的發展。

柳橋歌舞伎 2017定期公演 郡山市 黒石荘舞台。(維基百科)

以上是歌舞伎的分類大概。關於這次演出的藝術,在這裏也可以把我的淺蕪見解談一談。我所看的三個戲,《雙面道成寺》、《傾城返魂香》和《勸進帳》,以後一個戲給我的印象最深。這劇情是源氏既滅了平氏,奪有了政權,源賴朝又要誅鋤對他有功勳的兄弟源義經。義經與他的家臣弁慶等化裝頭陀逃去。經過關口,源賴朝的家臣富樫在那裡把守,奉命捉拿。弁慶用機智用義氣感動了富樫,被放過關去。飾弁慶的市川猿之助是演這個戲最成功的名角。在眼神中傳出了活的弁慶。在他的面部肌肉上和身段上,表現出深沉、忠義、機智、勇敢、懊恨、喜悅的弁慶的性格與激情,恰到好處。這個戲為市川家傳的十八個名劇之一,從公元1840年在江戶首次上演,以迄於今,得到社會長久的擁護。它表現了日本人民的愛與憎。弁慶雖不見於日本的正史,但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這個戲產生在江戶時期,那時正是新興的市民階級與武士的封建統治發生矛盾的時期,以好的武士與壞的武士鬥爭,藉以暗擬當時的矛盾衝突,這是它受着市民社會擁護的原因。

其次關於《傾城返魂香》,所演的是一個窮畫家又平的故事。又平因患口吃,雖然畫藝很好,卻因此不被其師和社會重視,夫婦生活潦倒,甚至要自殺。其後他的才能終於為師發現,抬高了社會地位。劇情雖不免於誇張,但好人終於得到好報,卻表現出日本人民的善良願望。飾又平的市川猿之助,和飾又平之妻的片岡我童,在演技上都有很好的現實生活的刻劃,喜怒哀樂的感情表現,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水平。

日本演員香川照之(圖)亦是出身歌舞伎世家。(Youtube)

其次關於《雙面道成寺》,原是一個民間傳說,描寫一個名為清姬的少女,熱愛一個名叫安珍的和尚,追求不捨,跳水化為蛇精。安珍藏在道成寺的大鐘下面,蛇精繞鐘吐出火燄。道成寺的方丈,誦經祈禱,才置蛇以死。蛇的怨魂不散,仍然留在鐘上,時顯靈異,因此每年必有舞蹈祭鐘的祭禮。這個戲頗與我們的《白蛇傳》相似,無論是道成寺的大鐘或是法海手中的金缽,都象徵着封建的惡勢力,活活地把少女的貞純火熱的愛情壓死。

歌舞伎是在日本封建的社會裡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它帶有封建性,但是它的根株是茁長在人民中,為廣大的人民所愛,無疑的它是富有人民性的。在日本,人民的力量不斷地壯大的時候,藝術的人民性,必然更加發展,這個大眾所愛的國寶,今後必然更好地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原載於1955年10月11日《光明日報》。)

【本書內容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