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英「太空金屬」打造雕塑 物質與光影探索「非空間」裡空間

撰文:呂一行
出版:更新:

陳世英(Wallace)是世界知名的珠寶設計師,是首位晉身巴黎大皇宮古董雙年展的華人。他除了是一位美學的專家,筆者覺得他也是一位科學研究者,靠著不斷自學和鑽研,研發出最堅硬、摔不破的陶瓷;又掌握最輕巧但極堅硬的鈦金屬變化、造型的技術。他最近的一批作品,即將在首個威尼斯大型鈦金屬雕塑展登場,讓世人目睹其剛陽並濟的超凡工藝。
文:呂一行
圖: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訪問陳世英是一件快樂事,因為每次可從他身上學習很多道理。他首個大型藝術展覽不但見證其工藝和創意,更展示他排除萬難的匠人精神。展覽於五月進行,筆者榮幸率先和他進行獨家專訪,披露是次展覽的重要作品及其心路歷程。

是次展覽是由英國資深策展人James Putnam策劃,算是首次梳理他多年來雕塑和裝置藝術創作。記得他說過,地球每種物料都各自有不同性格;而作為工匠,就是順其本質進行模塑,把其大自然的美展現出來。今次展覽將展出一系列用鈦金屬和鐵製作的雕塑。當筆者知道他今次有件作品中,有一位使用鈦金屬和鏡子組成的沉浸式裝置,便想起他說過創作時會考慮黑暗與光明、陰與陽等二元概念。

+9

剛強和脆弱的對比

「沒有物質的話,空間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概念。物質是量度空間的單位。」陳世英說《物質與空間對話》是受到他自己八十年代創作「世英切割」的經驗所啟發。「當年,我在一個攝影展覽當中,接觸到雙重曝光的技術,便開始想像是否能夠通過寶石雕刻,去達致同樣的效果。」所謂「世英切割」,是他在1987年花了兩年半時間的研究成果。「這是將寶石切割與雕刻結合成三維立體內雕的幻象雕刻法。寶石的正面出現了五面人像,但只有中間那一面人像才是雕刻,左右各兩面的人像只是雕刻的倒影。」筆者曾把此作品拿上手觸摸和近距離觀賞,這是一件極巧手的工藝品。而今次展出的作品體積大得多,但難度相信更高。

世英切割(Wallace Cut) 寶石切割體積巧小,但心思卻巨大。當中人物的造型和今次巨型展品甚相像,似乎兩者也在對話。(受訪者提供)

陳世英曾經研究攝影,還教過筆者拍攝紅寶石和藍寶石的燈光要訣,他對光線十分敏銳。「因為有光,所以有折射,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空間認知。」今次他處理的是不透光的金屬,這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過往在寶石世界裡面,彷佛是我唯一的存在,是幻覺或是現實?我又確確實實在那個空間裡,活過去又活過來。」今次他透過鏡面與鈦金屬的組合,希望探索「非空間」裡的空間、幻象的現象。若說得淺白點,道理就是探索虛與實、陰與陽之間。而透過鏡子,光線和影像便可在當中自由變化,超越物質的限制。每次展覽他都會細心設計展場,記者在一次和他吃飯時,他向筆者仔細介紹當時在中環一個作品展的設計意念。至於今次大型展覽,構思當然更精彩。「在展覽中,觀眾會走進一道黑暗的長廊,只有藍色、綠色的光,以及隱約懸浮於四周的掛牆雕塑,他們在鏡中看見扭曲的自己,成為了作品的一部份,有一種在另一維度上移動的奇異感覺,彷彿體驗到一種「神奇」的存在。

陳世英常說自己讀書不多,但他說話卻充滿哲理,而且博覽群書。他使用鏡子,原來和威尼斯的工藝發展歷史有關。「因為威尼斯是十六世紀最重要的鏡子生產中心,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是向我的靈感之鄉威尼斯的歷史致敬。」

+2

鈦金屬技術追求之旅

在幾年前的展覽中,他向筆者透露了研究鈦金屬的心路歷程。事隔兩年,不斷追求突破的他相信又會有不同看法。「我在2000年初開始研究鈦金屬,當時將鈦金屬應用到細小的珠寶上,難度已是極高,最終用了8年時間才研究成功。」早年他使用不少實驗室的技術,才能稍改變鈦金屬的造型。他說鈦的重量僅有黃金的五分之一,優點是可以調校出不同色彩。但困難之處是極度堅硬,使用實驗室技術才可以進行熔化和變形。十多年前他製作「世代相傳」胸針時,花了他九牛二虎的力量。至2018年時製作「時間輪盤」頸鏈上的十二生肖時,他已輕鬆得多。他說到了今時今日,就小型的鈦金屬創作已經達到揮灑自如的地步。「於是我又想再挑戰一下,是否能夠以鈦金屬作為高達三米、五米大型雕塑的媒介。無論對於我自己或是鈦金屬本身,突破也是必須的。」

而今次《物質與時間對話》系列作品,他呈現了扭曲、解構和碎片化等等的手法。然而,作品的形象也反映物質本身的成形過程。記得他說過,雕琢寶石時會先了解其紋理和本質而使用合適的方法。要掌握,便首先要了解和物質「建立關係」。而對於鈦金屬,相信和他彼此「關係」的更深厚。「在鈦金屬的建模、鑄造、焊接和組裝的過程之中,也是牽涉到了變形、解構和碎片化。草稿、泥塑、蠟模,以至鈦金屬的鑄造,經過無數次變形、無數次解構、無數次碎片化,在消失中尋找存在,在存在中尋找消失。」

他說來也許會抽象,但有冶金、焊接金屬經驗的人,大概都知道「與物質對話」過程,是怎樣的一個來來往往、生生滅滅的過程。「物質在想像中是最理想的,如何將現實和想像拉近,就只有通過時間的雕與塑。」

作品獲大英博物館永久館藏

「今次策展人James Putnam的策展手法以創意和創新為重,這與我在藝術上的追求一致。此外,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策展手法,就是將當代藝術和博物館的歷史文物藏品並置。」陳世英說。

James Putnam是極資深的策展人,於2019年在瑞典國家美術館(Nationalmuseum),以及芬蘭國家美術館(Ateneum)的《Inspiration – Iconic Works》展覽十分成功,將達芬奇、拉斐爾和倫勃朗的古典大師藝術作品與當代藝術對話。「他曾在大英博物館擔任策展人,而我也有一件作品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永久館藏。對於我來說,過去加上現在,就是未來,所以很高興遇到一位信念相似的策展人,我們在第一次通話之後,基本上雙方都有了默契,知道他是展覽的不二人選。」

《物質與時間對話》系列是大型鈦金屬雕塑作品,通過將鈦金屬的輕盈和永恆性以及鐵的沉重和易腐蝕性並置,發起物質與時間的對話。鐵最終會生銹,但鈦金屬卻不會腐蝕,更加接近永恆。系列中的造像莊嚴,這些半具象的雕塑高達3米,中心圖案是擁有深沉而震撼的面部輪廓的巨型頭像,帶有神像般 的和平氣質。它們幾近變形的形狀仿佛雌雄同體,兼具古老氣息和外星生命的跡象。「我將鈦金屬和鐵梁並置,並給予它們臉孔和形狀,賦予它們紀念碑般的力量和詩意。鐵梁 將在幾百年後氧化,而鈦金屬將比鐵梁長壽,但這兩種材料的生命比我的生命長久。時間既短亦長,便涵蓋 了一切。」

凡事有可能改變

陳世英希望是次展覽表達出對物質、空間和時間之間關係的長期思考。鈦被人稱為「太空金屬」,充滿未來主義色彩,它是地球上極為堅硬、耐耗和輕盈的金屬,它的命名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泰坦族巨人。一直以來,不少人相信鈦會把人類帶領到更高、更遠。當這種物質配合陳世英視野,便把人類對地球和時空的無盡構想帶到宇宙去。今天,香港人被不少東西限制。但當鈦金屬也能被人類隨心所欲地進行變型,我們還擔心什麼?只要有想像力和努力,凡事有可能改變。

【海外展覽詳情】
《鈦坦:物質與時空對話》
日期:2021 年 5 月 14日至10月31日
地點: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畔的 15 世紀建築物Fondaco Marc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