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你混職場】下屬如何不打臉 「優雅」地指出主管錯誤?
【藝文編按】本文節選自楊自強《古人教你混職場》,作者以三國時代曹操一次失誤觸犯自己所定法律為例,從謀士郭嘉如何為上司曹操拆彈解圍,看職場上大家應如何讓自己和上司都不打臉之餘,下屬可以「優雅」地指出主管錯誤,讓上司有下台階。
如何「優雅」地指出主管錯誤?—郭嘉把「危機」變成「轉機」
記得有一年,雲南省的省長,新官上任,在大會講話時,把雲南的簡稱「滇」,讀成了鎮,生生把「滇越鐵路」改成了「鎮越鐵路」,一時眾說紛紜。其實,讀個錯別字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中國的漢字那麼多,別說《康熙字典》了,就是拿本《現代漢語字典》,基本上每一頁都有字不認識。但以這樣一個身份在這樣一個場合以這樣一種方式讀了這樣一個別字,這洋相就有點不大不小了。
這省長嘴上不說,心底裡對手下的秘書、辦公室主任必定惱火:我讀錯了幾十年,你們就是裝傻,怎麼就不提醒我一句?讓我出了個大洋相,真是白養了你們。手下的人呢,也是一臉的委屈:老大,我們不敢哪。我們要說您連「滇」字也不識,您還不把我們給生吃了?
看看,上司有了小錯,你不指出來,結果是釀成了大錯。但你要指出來呢,那說不定,犯「大錯」的就是你。這真是兩難啊。那麼,眼看著主管犯了個錯,你是說呢,還是不說呢?
這個問題,我不妨先告訴你答案,那就是兩句話:第一句,可說可不說。第二句,可以這樣說可以那樣說。
這不是廢話嗎?
還真不是廢話,我說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高情商郭嘉化解曹操尷尬
東漢建安三年(西元一九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發兵討伐軍閥張繡,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向著宛城殺過來。當時正是麥收時節,曹操為了體現他的軍隊是仁義之師、威武之師,就下了一道命令:「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
這裏的「並皆」兩字,相當於 「一律」、「絕對」、「一概」、「完全」,類似於現在常說的「不管官有多大,不管地位多高,不論情節輕重」,完全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口氣。要說這道命令,確是有點小題大做,也不大符合大漢的法律,但曹丞相說了,那就得遵守,你可以不聽皇帝的,但不能不聽曹丞相的。於是從將軍到士兵,全都小心翼翼,過麥田時統統下馬,手扶著麥子而過。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輪到曹操過麥田時,麥田裡飛起一隻斑鳩,把曹操的坐騎嚇了一大跳。不錯,還真是一大跳,他跳到麥田裡,踩壞了一大塊麥田。估計那個一時興起寫上「並皆」兩字的文書,嚇得臉都白了,悔得腸子也青了。要沒這「並皆」,這事還有轉圜的餘地,這「並皆」一刀切下去,誰想到竟然切到了曹丞相頭上。
當時大家的表情,書上沒記載,自然是跟聽見省長讀別字一樣,假裝沒看見。但曹丞相是個有原則有情懷的人,當然不會對自己敷衍了事。他馬上叫來行軍主簿,大概是機要秘書一類的官員吧,說:「這事怎麼處理?」主簿哪經歷過這種事,一臉困惑,脫口而出:「丞相豈可議罪?」你是大漢丞相啊,法律是管不著你的。這主簿耿直倒是耿直,但這麼一說,反而把曹操逼進了死胡同。
曹操當即沉下了臉,權大還是法大你不懂啊?這條法規是我定的,我自己來違反它,你這是要我失信於天下啊!說著,他抽出佩劍,擺了個割脖子的Pose,動作那也是絕對的逼真。手下的人連忙拉住,哎唷丞相這可使不得。拉拉扯扯間,曹操的一個心腹謀士郭嘉出來說話了。郭嘉說:「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春秋》上說了,法律對至尊者是可以網開一面的。現在天下存亡繫於曹丞相一身,怎麼能輕易自盡?這事,咱們還得斟酌斟酌吧。
《春秋》是孔夫子定下來的經典,其地位相當於西方社會裡的《聖經》,你可以不信法律,但你得信《聖經》啊。曹操一聽,就坡下驢,說,既是《春秋》有這說法,那咱們就聽《春秋》的吧。幾經商量,曹操再度抽出寶劍,對準脖子—呵,是脖子以上半尺,刷的一下,割下一綹頭髮,往地上一扔:「就當這是我的腦袋吧。」命令手下,以頭髮傳示三軍:「丞相踩了麥田,本來也要斬首示眾,按《春秋》之義及工作需要,今割髮以代。」於是三軍上下,無不欽佩曹丞相以身作則的模範行為。
這裏順便說一句,現代人看到割髮代首,以為也太輕描淡寫了,割髮算什麼,我一個月還剃一次光頭呢。但在古代,割髮是一種嚴重的傷害行為。古代男人都是長髮,用簪子固定住,剃短髮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奴隸。有一種刑罰叫「髡」,就是把男人的頭髮給剃去,放到現在,比「罰酒三杯」還輕鬆,但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人心目中,已是對心靈對形象極大的傷害。所以曹操的「割髮代首」,看似即興表演,其實分寸也是拿捏得十分到位。
回過頭來看看,曹丞相這個大上司犯錯誤,眼看免不了一場尷尬,但郭嘉郭軍師,就是有本事,把一場「事故」變成了一個「故事」,把一個「危機」變成了一個「轉機」,把一次「違法」變成了一次「普法」,什麼叫「情商」,這就叫「情商」。後來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流涕,說:「痛哉奉孝,哀者奉孝」,對啊,這麼善於糾正錯誤的手下哪裡去找啊?
自然,我們不是郭嘉,沒這個本事。有這個本事,也沒運氣碰上曹操這麼個絕世梟雄。我們是普通人,搭上的也是個普通的上司,上司一向是聰明、精明、高明、英明,忽一日犯了個錯誤,怎麼辦?不說吧,對不起主管,也對不起自己的職業良心;說吧,主管怪罪下來,豈不是自討沒趣,平白無故地得罪了他。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這真是個大問題啊。
怎麼辦呢?我來告訴你,對策就是: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
指出上司錯誤,要謹言慎行
一個中心,就是以「不打臉」為中心。
不打臉,就是不打上司的臉,也不打自己的臉。
出版資料
書名|古人教你混職場
副題|諸葛亮如何規劃「就職三部曲」?蘇東坡怎麼和同事婉轉say no?30則古代一哥的智慧絕活,帶你輕鬆走跳江湖!
作者|楊自強
出版|麥田(2021.03)
比如吧,上司在演講中把「滇」讀成了「鎮」,你舉手說:「報告主管,你錯了,這讀作diān。」主管被結結實實打了一回臉,你呢,也痛痛快快打了自己的臉。當然,這是打個比方,沒人會傻成這樣,我是說,切忌在公開場合直接指出上司的錯誤。你跟上司其實是綁在一塊的,在公開場合,上司和員工都是一體的,代表的就是本單位本部門的形象,維護上司的形象也是維護自己的形象。上司丟臉,你也丟臉,連你的同事也跟着丟臉。古人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就是這個意思。
你打了上司的臉,別人不會說你是勇敢、耿直,而是說,這部門怎麼會有這麼白目的人?或者說,這白目是存心要出上司的糗。那你要是一聲不吭呢,見死不救不厚道就不說了,上司有朝一日出了洋相,心下還是要怪你。其實挽救上司的形象,也是一種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你看人家郭嘉,曹操犯了錯誤,他不但有根有據地給挽回了,還趁機給上司臉上貼了金,這就是高明。像行軍主簿這樣光會說「丞相豈可議罪?」他以為是拍馬屁,其實還是在打曹操的臉。所以,說還是不說,怎麼個說,要圍繞著一個中心:不打臉。
四個基本點,第一個基本點是:可說可不說的,不說。這個比較好掌握,雞毛蒜皮的,無關緊要的,搞錯就搞錯了,隨他去。比如我認識一個女主管,挺優雅的一個 「文藝中年」,也讀過幾本書,可老是把好萊塢大明星奧黛麗.赫本說成奧麗黛.赫本,大家也就隨她去,誰也不當回事,偶爾私底下開玩笑,也會「奧麗黛」、「奧麗黛」地相互調侃幾句。反正只要不到好萊塢去演講,就出不了什麼事。這叫「難言之隱,一笑了之。」
第二個基本點呢,可早說可晚說的,晚說。有些事呢,肯定是不對,但一時半刻呢,也不見得會有什麼事。比如主管對你有某個誤會,聽信了傳言之類,不解釋不糾正是不行的,怕從此印象變成了看法,但急著去糾正吧,很可能是欲速則不達。那就慢慢來,等一個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合,貌似不經意間,輕輕鬆鬆把一個結解開了。
第三個基本點,沒法直說的,就彎著說。有道是: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同樣一句話,怎麼個說法,差別實在是大。上級的有些錯誤,不指出來不行,否則就可能給部門造成大的損失,對長官更是不利。但主管呢,也有各式各樣的特性,有的特別要面子,有的性子特別急,有的絕不肯當面認錯,有的把個人威信放在第一,這樣直截了當地指問題提意見,效果可能是適得其反。這就特別要注意表達方式,比如找個氣氛特別好的場合,比如在主管心情比較好的時間點,比如以半開玩笑的口氣,比如在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比如說個小故事提醒一下,語氣盡量平和誠懇一點。這真不叫庸俗,這是真心為部門好,為主管好,也是為自己好。同樣是提意見,有時是補台,有時是拆台,區別就在你怎麼說。
第四個基本點,說不行的同時,也得說怎麼樣才行。有句笑話,叫做「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不行就別攪和!這話呢,當然是不對的。正所謂「說冰箱不好難道我還得會製冰」,但給主管指出錯誤,還真是得留神這一句。也就是說,在指出主管錯誤的時候,同時要提供正確的方案,否則,不像是來解決問題,倒像是專門來砸場子的。有句話叫「不破不立」,但在「破」的同時能「立」,豈不是更好?
給上級糾正錯誤,怎樣提醒他認識到錯誤是前提,但在同時,還要讓他明白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要是能多提幾套備選方案,供上級斟酌、選擇,那就更好了。這實際上是在表明,我的意見、建議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提出的,當然會更有可能得到上級的認可和肯定。曹操的馬踩踏了麥田,郭嘉絕不會說,老曹啊,你怎麼騎的馬?他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抬出《春秋》,把曹操從自殺的尷尬中解脫出來,理由還十分的冠冕堂皇。二是「割髮代首」,不但無損上司威信,更是因此而提升了正面形象。這樣的糾錯,才叫高明,曹操心裡,才會由衷的認可。
最後還有兩點要補充。一是通常來說,上級掌握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下屬,上級看問題的視角也往往高於下屬,上級要顧及的方面也總是多於下屬,所以,很多時候你以為是錯的,可能是訊息不對稱,可能是另有謀畫,甚至可能是有不得已的難處。因此,糾錯,得把是否真的是錯,先琢磨明白了才行,這其實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和提升。
二是對上級的決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嚴重的反對,也應該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如何提參照上面的「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但當上級決心已下,要求堅決執行的時候,那就一定要照上級的決定去做。就像劉備為關羽報仇攻打東吳,這顯然是不明智的,諸葛亮數次竭力反對。但反對無效,劉備率軍出征後,諸葛亮依然兢兢業業地做好後勤保障,盡可能讓劉備的決策取得成功,這就叫職業素質。做為一個成熟的執行者,必須牢記這一句話:「因為不服從主管指揮而受到的損失,遠比主管錯誤決策帶來的損失要大得多。」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