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藝術創作存種族性別偏見 藝術加工軟件黑人變白人
近年AI技術日臻成熟普及,亦經常應用在藝術創作和作品分析中,可是因為數據收集樣本數量不均,或程式員人為主觀因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社會偏見可能滲透到AI創作中,讓AI藝術生成系統產生出來的作品,普遍存在種族與性別偏差,亦對特定流派和創作風格有明顯偏向。
日本富士通一支研究團隊利用「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s/DAG)的因果模型,他們能夠通過這個模型識別出和AI藝術生成有關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的方式。比如,藝術思潮會影響創作材料的選擇,肖像主體會影響藝術家風格的選擇,而DAG能夠將這些複雜的關係視覺化,從而更好地分析不同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團隊首先對影響AI創作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類,從而確定研究樣本。他們最終選定的樣本均由業內領先的AI系統創作,這些AI系統接受了文藝思潮、流派、創作材料、藝術家等各類標記資料集的訓練。
文藝思潮方面,有文藝復興、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表現主義、後印象派、浪漫主義等;流派方面,有風景畫、肖像、戰鬥繪畫、素描等。材料方面,有木版畫、版畫、油漆等;藝術家方面,則有Clementine Hunter、 Mary Cassatt、Vincent van Gogh、Gustave Doré、Gino Severini等。
AI將長髮男判定為女性
經分析,AI在藝術創作時,存在對特定流派、風格、種族的明顯偏好。
以藝術渲染工具DeepArt為例,用戶可以在DeepArt上導入圖片並添加藝術化渲染效果,最終生成具有特定藝術家風格的圖片。經Deepart轉換之後的畫作會丟失某些重要特徵,像是立體派畫作《Propellers》(圖中),採用未來主義畫作《Armoured Train in Action》(圖右)風格重新繪製,所產生的輸出(圖左),失去了未來主義的重要特徵。
另一個,類似Deepart的平臺GoART,在為Clementine Hunter的畫作《Black Matriarch》(圖左1)添加表現主義濾鏡時,直接將主體人物的黑膚色變成了紅色(圖左2),在加工Vincenzo Gemito的雕塑作品《Giovinetto》時(圖右2),GoART僅會對雕像加上陰影,保留了藝術品中人物原本的白色膚色(圖右1)。
藝術換臉軟件AIportraits將黑膚色女星Tessa Thompson的照片加工成藝術畫時,直接將她的膚色調亮了幾個度。另一款藝術加工工具Abacus則會錯認畫作的性別,直接把Raphael和Piero di Cosimo作品中的長髮年輕男子識別為女性。
AI理性仍靠人類智慧
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用來訓練人工智慧模型的資料集失衡,像是訓練AI Portraits時,就用了45,000張以白人為主的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作,因此輸出結果容易出現種族偏差。另一個潛在偏差來源,可能是資料在標註過程時,不同標註者可能因為偏好、文化等因素,影響創建標籤不一致。
該研究發表在康奈爾大學的論文庫arXiv上,名為《藝術史視角下分析AI生成藝術中偏見產生的原因(Biases in Generative Art—A Causal Look from the Lens of Art History)》。
新聞來源:VentureBeat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