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風波.下|當傳統武術成為民族政策 打假與譏笑就變成禁忌

撰文:可夫
出版:更新:

在民國的「黃金歲月」之後,中國武術卻面臨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寒冬。不論是傳統武術本身,抑或對傳統武術的批判,都一併成為了禁忌。諷刺的是,當中國重新開放之際,這個原先被遏抑的民族信仰,再次成為了構建共同體的重要工具。而這一回的素材,卻是借鏡香港。馬保國一類的打假風波,就此埋下伏線……

前文連結:馬保國風波·上|中國武術造神之路 民國政府治下的共同體信仰

三十年的遏抑與反噬

自1950年代開始,中國武術與其他各類型的傳統文化一樣,被視為「導人迷信」的封建餘毒。隨著帶有濃厚民間宗教性質的「會道門」組織遭受嚴重打壓,傳統武術也納入了國家規管的範疇。1954年,政府頒布《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指示》,其中強調:

人民的體育運動還是國家的一項新的事業,各級黨委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加強領導

換句話說,就是以政府機關領導所有武術活動。其後的1958年,體育部門又草擬了《武術競賽規則》,全面將武術競技規範化,並以養生及套路表演為發展核心。至於搏擊方面的工作,則由80年代興起的散打承擔。後者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吸收了不少拳擊及泰拳的技巧【註一】,並同樣受國家體委所指揮。

80年代興起的散打,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吸收不少拳擊及泰拳技巧,並同樣受國家體委所指揮。圖為民國年間的搏擊練習剪影。(東方體育)

這種帶有二元性質的政策傾向,固然促成了散打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卻將傳統的武術流派跟搏擊運動完全割裂。1982年,當散打運動開行進行試點和表演賽之際,就曾有民間武術家在國家體委的門口貼上「小字報」,指斥散打的技法沒有特點,及不上「純正」的傳統武術。

這些行為更反映出一個尷尬的事實,就是過去三十年間,政府部門對於舊文化的打壓,其實並沒有真正消除迷信,反而令到傳統武術的圈子更加隱蔽。而作為新生事物的散打運動,雖然嘗試對傳統武術作出修正,但比起在民間私下流傳多年的武術流派,研習人數實在少太多。當兩者形成平衡空間,傳統武術對於民眾的滲透力,顯然是佔有絕對優勢。

作為新生事物的散打運動,雖然嘗試對傳統武術作出修正,但比起在民間私下流傳多年的武術流派,研習人數實在少太多。當兩者形成平衡空間,傳統武術對於民眾的滲透力,顯然是佔有絕對優勢。(知乎)

武俠小說與港產片的流入

如果說民國社會的政治願景,造就了國術的黃金盛世。那麼改革開放的潮流,則讓傳統武術的共同體信仰得以回歸。一方面,改革開放的方針意味著社會要由鬥爭重新走向凝合。過去所強調的階級身份或革命正當性,要讓位予國家的團結及穩定。民族國家獨有的文化認同,由此再度成為重要的議題。此外,逐步開放的社會氛圍,也容許了不同的文化產品,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向公眾傳播。

在這兩種因素合流底下,傳統武術以至各類型的武俠作品,便再一次得到社會的熱烈追捧。80年代經典的國產武俠電影《武林志》(1983)及《神丐》(1987),便分別以八卦掌宗師韓慕俠和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生平為主題。

80年代經典的國產武俠電影《武林志》(1983),便是改篇自八卦掌宗師韓慕俠的生平故事。片中主角東方旭於飯店內以神妙的八卦掌步法,大敗俄羅斯力士。(新浪)

而在這一波武俠文化的復興潮流,香港扮演的角色可謂攸關重要。金庸、古龍等人的武俠小說,以及由此衍出來的各類型武打劇集,乃當時內地民眾重要的娛樂產品。不論是劉德華版的《神鵰俠侶》(1983),抑或黃日華版的《天龍八部》(1997),都成為了兩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

香港長年以來所培育的武打片人材,亦為當時方興未艾的中國電影業提供了寶貴資源。李連杰第一部主演的作品《少林寺》(1982),便是由香港導演張鑫炎執導【註二】。當時,現實中的少林寺已經破敗了近半個世紀,寺僧凋零,更沒有武僧。正是在李連杰的熱潮帶動下,當局才開始修復少林寺,連帶少林拳術亦再次被人所重視。

李連杰第一部主演的作品《少林寺》(1982),便是由香港導演張鑫炎執導。當時,現實中的少林寺已經破敗了近半個世紀,寺僧凋零,更沒有武僧。正是在李連杰的熱潮帶動下,當局才開始修復少林寺,連帶少林拳術亦再次被人所重視。(Excite Blog)

武俠作品中的民族元素

撇開其時中國文化產業的落後因素,這批由香港引入的武俠作品,本身就與過去傳統武術的價值觀一脈相承。金庸小說內對於門派、神功、絕招,以至宗教的描寫,便跟30年代的國術界如出一轍,甚至可以視為進一步的發揮。

於是乎,當武俠作品愈來愈受歡迎之際,民眾對於傳統武術的觀念也日漸變得模糊,並成為了部份有心人可資利用的缺口。武術雜誌《武魂》的副主編常學剛,就曾經見過有人刊登「九陰白骨爪學習班」的廣告,開宗明義將金庸小說的神功,當成真實的武術收費教學。至於80年代的全民氣功熱,更加是將這般結合武術、宗教、偽科學的潮流,推向另一個極致。

對於這種公然行騙、導人迷信的風氣,官方固然多次介入。但在中國本身已經有限的言論空間來講,包括武術在內的傳統文化,乃僅餘可供民眾塑造共同體感受的工具之一。這點在80年代末一系列的政治風波後,尤為明顯【註三】。事實上,武俠作品內的民族元素,亦相當切合官方的意識形態語境。

武術雜誌《武魂》的副主編常學剛,就曾經見過有人刊登「九陰白骨爪學習班」的廣告,開宗明義將金庸小說的神功,當成真實的武術收費教學。至於80年代的全民氣功熱,更加是將這般結合武術、宗教、偽科學的潮流,推向另一個極致。

痛打外國武術家的李小龍,到多次將邊疆民族及其武功描繪成「邪道」的金庸小說,它們的內容十分符合漢中心文化的敘事結構。近年有論述認為,香港的武俠電影雖然具備強烈民族主義色彩,但它們拍攝手法卻是集合歐美、日本的風格所成,故事也不一定側重於民族矛盾。例如李小龍的《唐山大兄》(1971)及劉家輝的《少林搭棚大師》(1980),便是以階級矛盾為故事主軸。

如果單論文本的脈絡,這種看法當然正確。問題是當加入了社會及政權的解讀後,始終是以民族主義的元素佔據輿論核心。2008年,中央電視台(CCTV)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共同發行了電視劇《李小龍傳奇》,由陳國坤擔任主演。該劇不僅取得了平均收視率11.25%的驕人成績,還獲得了8年來CCTV平均收視、最高收視、最高份額、平均份額四項第一。由官方電視台出面,如此高調製作一部關於李小龍生平的電視劇。李小龍對於中國人以及中國政府的象徵意義,可謂不言而喻。

2008年,中央電視台(CCTV)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共同發行了電視劇《李小龍傳奇》,由陳國坤擔任主演。由官方電視台出面,如此高調製作一部關於李小龍生平的電視劇。李小龍對於中國人以及中國政府的象徵意義,可謂不言而喻。(Chnpec)

揮之不去的武俠產業鏈

在上述各項的因素加乘底下,當武俠文化逐漸在香港褪色之際,它卻依然是中國內地重要的文化資源。一條由武俠、武術、民族交織而成的文化產業鏈,亦就此成形。

早在十幾年前,河南少林寺便積極籌備上市,開武術界/宗教界先河。天津市政府亦在霍元甲的家鄉旁邊,矗立了一座偌大的霍元甲銅像,並建了一個武林公園,借此吸引遊客。

2013年8月6號,新疆烏魯木齊市更舉辦過一個名為「天山武林大會」的活動,少林、武當、青城、崆峒、崑崙等各大門派的掌門均有到場。結果經記者查詢後發現,他們只是不同武術學校的負責人,從未被承認過是某門某派的掌門。崑崙派掌門周金生甚至表明,崑崙派就是他在1999年創立的,原因是崑崙山實在太有名氣。

2013年8月6號,新疆烏魯木齊市更舉辦過一個名為「天山武林大會」的活動,少林、武當、青城、崆峒、崑崙等各大門派的掌門均有到場。結果經記者查詢後發現,他們只是不同武術學校的負責人,從未被承認過是某門某派的掌門。

連少林、武當的掌門身份也能「自封」,會有馬保國這類「太極大師」也不足為奇。而在民族主義的軟實力包裝底下,任何對於傳統武術的攻擊,都幾乎等同對武俠產業鏈以至整個民族本身的挑釁,縱使這種連結並不必要。早在2017年徐曉冬開始打假之際,吳京及李連杰等憑借傳統武術成名的動作影星便提出過反調,以示對太極拳的支持【註四】。而國家體育總局則指明,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不得自創門派、私下約架、自封「大師」、「掌門」等稱號。

早在2017年徐曉冬開始打假之際,吳京及李連杰等憑借傳統武術成名的動作影星便提出過反調,以示對太極拳的支持。而國家體育總局則指明,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不得自創門派、私下約架、自封「大師」、「掌門」等稱號。

真能一刀切嗎?

結果三年過去,自吹自擂的假大師依然存在,還出現了馬保國這一號人物。對此,官方再次採取一貫做法,將所有與之相關的話題及惡搞視頻。當中固然有阻截炒作的考量,但從客觀效果上講,則同樣禁絕了民眾對於傳統武術的批評和反思,繼續將傳統武術放進隱秘的象牙塔內。

其實互聯網對馬保國及傳統武術的大肆嘲弄,已經反映出將國術視作維繫文化身份的政策,在今天近乎失效。而這次風波的另一面,則是對網絡自由的一次回響。在近年愈益緊縮的言論環境底下,很少有公共討論能夠規避當局的監管。而馬保國恰好就是一個沒有背景,又不涉公眾利益,可供任意惡搞的對象。

然而當局最終還是選擇了舊路,以隱藏的方式,想去保護一個傳統文化以免受攻擊,並再次收緊網絡自由空間,而非讓其在挑戰與困難中成長。但對照上述的歷史發展,這個真是良好的政策取態嗎?對傳統文化來說,這又是否最好的保育方法?還是讓其在困難中成長、進步,再重新面向大眾?而且,在21世紀日新月異的網絡生態之下,又可以這樣處理多少次?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這次風波的另一面,則是對網絡自由的一次回響。在近年愈益緊縮的言論環境底下,很少有公共討論能夠規避當局的監管。而馬保國恰好就是一個沒有背景,又不涉公眾利益,可供任意惡搞的對象。

【註一】有關散打發展的歷程,可參考知乎專欄「技擊百年」的《中國散打的黎明》系列文章

【註二】張鑫炎生於浙江寧波,1950年來到香港,翌年加入香港南洋片場學習洗印技術,1957年加入長城影片公司

【註三】在六四事件前的1983年,中國便發生過一場反精神污染運動,抵制各個層面的自由化傾向

【註四】李連杰曾發出聲明,支持太極拳界再戰俆曉冬,而吳京則表示自己從沒有看過徐曉冬對戰雷雷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