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亞藝博2020|難能可貴實體藝術博覽 後記古今中外藝術的輕與重
改期、提早前止售票,加上外地展商未能來港,今年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排除萬難下舉行了四天展覽,並於昨日畫上句號。雖然如此,並未見這次博覽有失色之感。這次的參展商全為本地單位,但當中的展品聯貫古今中外,而且各有文化「重量」,有幾個展品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歷史的厚重感
由Macey & Sons展出的羅馬凹雕頸鏈,如不細看可能只覺是普通頸鏈,但當中的每個凹雕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謂「能觸摸的歷史」。
每個有權勢的羅馬人都擁有一個凹雕戒指,在庭上穿戴著以示對凱撒的尊崇。以羅馬圖章戒指為例,外層會被壓成蠟,形成可以辨別身份並密封重要文件的圖像。凹雕戒指是一個身份象徵,反映了每個人的地位及特性。
這條頸鏈由27顆羅馬雕花寶石(紫水晶、光玉髓、瑪瑙等) 所製,以18及 19世紀的歐洲黃金鑲嵌起來,當中一些寶石甚至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這些不同年代的羅馬雕花寶石之所以會串聯成頸鏈,在於18世紀時歐洲的貴族子弟會進行的一種稱作「壯遊 (Grand Tour)」的旅行,以接觸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這條頸鏈正是當時貴族收集各顆寶石後所製的藏品。
經牛津大學所鑑定,37個凹雕成品中,其中三個源自公元前一世紀初,能追溯到奧古斯都皇帝的早期統治時代(BC27-14)。輕輕的一條頸鏈,卻有厚重的歷史在內。
流行文化的輕佻不羈
「Made in Hong Kong」群展則集合了各種集本土文化的展品,如王澤的老夫子「把握當下」及「美好時光」系列,以及香港畫家熊海所畫的獅子山紙本及絹扇作品,都有濃厚的香港本土味道。
但要數最為調皮,則是食家兼作家蔡瀾所寫的「廣東話潮語」,由較「傳統」的「掂過碌蔗」、「姣屍炖篤」到現時熱話「機會嚟啦飛雲」及「俾喲掙扎」亦有,盡顯玩味:
非山非水非畫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白石畫廊展出的《早春》。這個由中國創新藝術家楊泳梁作創作的燈箱作品,遠看是幅水墨畫,但近看才發現那些山境樹木,都是以各張照片以電腦拼湊而成,細處更能看到有工地礦區、廢棄房屋等人類破壞自然的畫面,以此關注自然保育及城市發展等的現代化問題。
期待下年
典亞藝博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表示,這次藝術博覽之所以能舉辦,實如「元氣彈」一樣是集眾人之氣才能成事。
期望下年疫情過後,可以看到內容更豐富新穎的藝術博覽。
【相關圖輯】動物餅乾添上彩色可愛造型 日本達人創不忍吃進口的藝術品(按圖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