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鏡頭下香港電影黃金年代 盧玉瑩捕出電影人隱藏背影
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黃金期,我們現在所說的「新浪潮電影」領軍人物: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等等,橫空出世,當時以新秀之姿把嶄新的拍攝風格帶入影圈,未幾將這股清新風氣匯入主流電影。而六七十年代的電影畫報,所刊照片要麼是大明星,要麼是大導演,而且刻意擺好姿勢,讓讀者看到的是風姿綽約一面,但對幕後芸芸眾生,卻鮮有一鱗半爪之記錄。
可是,七十年代有位年青人卻別樹一格,她以鏡頭拍下明星幕後最自然的驚鴻一瞥,或捕捉了台前幕後為理想胼手胝足的無名小子。四十年後的今天,這些當年影像成為一眾天王巨星、大導演未走紅前的吉光片羽。拍下這些珍貴紀錄者,便是相集《電影人》攝影師─盧玉瑩。
文:賴家俊
圖:受訪者提供
大約2018年,Facebook出現一個名為「盧玉瑩映像」專頁,發布了多張拍於七十至八十年代初的黑白照,照片中的人物都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明星或導演。這批照片惹起年輕一代網民關注,照片發布者盧玉瑩再為大家焦點關注,亦有更多聲音希望她能再版那本記錄八十年代初影壇的攝影集《電影人》。即是之故,盧玉瑩今年再版第三版《電影人》,並找來第一版發行徐克寫序,原訂於今年書展再見大家。
香港拍攝獨立電影第一代人
談起盧玉瑩,大家焦點會是她拍過無數精彩的黑白照片,但拍照以外,她亦是香港獨立電影的先驅,她和一眾朋友所創立的「火鳥電影會」,是香港華人青年主辦歷史最長久電影會,是七十年代一個重要影展平台,下開電影文化中心和香港藝術中心的電影活動。當時大家交流拍攝作品,吳宇森、張叔平、嚴浩、徐克等年青人,是影會放映會的常客,香港電影的新火苗,在這黑暗的放映室燃點開來。
「我小時候是學繪畫的,作品也入選藝展。我十分喜歡視覺藝術,也經常去Studio One看電影(編按:第一映室,七十年代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影室),我沒有學師而只是去看書和雜誌學習,便嘗試自己拍實驗電影。後來與一眾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火鳥電影會』,大家不斷拍攝獨立短片,並舉辦影展。」
那年頭,沒有現在的社交媒體,交通也不及現在方便。但一眾醉心電影創作的年青人,透過唐書璇所辦雜誌《大特寫》、中文大學校外電影課程,以及《中國電影周報》等平台,很快凝聚起來。雖然名符其實「小圈子」,但大家齊心合力發揮所長,辦電影會、出版《電影雙周刊》,向公眾介紹電影,分享看電影方法。
多年後重看在銀壇的攝影路,盧玉瑩笑言是男仔「蝦我」。
「拍攝電影,要好多人合作,我個子也細小,拍得不過癮。後來發現拍硬照,可以一個人處理所有事,一直拍好滿足。當年不是人人有相機,影相要花好多錢,我們去片場拍攝是做義工。現在回想起來,不知是不是成班男仔縮骨,叫我一個女人去片場拍照。」
這幾年在片場紀實拍攝,促成她在1979-1983年期間,在《電影雙周刊》開設專欄〈曝光人物〉。每期由她拍攝一位電影人,讓公眾認識更多電影從業員。她回想當年專欄一出,被攝者事前不知會獲刊登,結果影圈間人人爭相盼能亮相,見到自己的照片便滿心歡喜,「是一個能隨意拍攝,大家互信的時代。」
這幾年在片場的日子,讓她拍了不少難忘的作品。盧玉瑩如數家珍談及過往創作點滴,分享她最難忘的作品。
「這張1983年拍攝的作品,拍攝地點令我最難忘。當年黃志強執導《打擂台》,拍攝當日在中環仍在建築的地鐵工地拍攝,我見可以走到中環地下六層樓拍攝,貪得意走去。結果拍攝場地又焗又熱,十分難受,但能拍到一張作品,感到十分過癮。」
談及拍攝電影人,盧玉瑩最怕拍大明星,因為大明星已有很多人拍過,要拍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挑戰好大。
「這張狄龍的作品,當年他已是大明星。有次我去他家拍攝,見到他整屋都是相片,太太像經理人在旁看著,我便叫他拿著一幅相通屋走,結果行到他自己房間,我見到床頭有張相,房間的裝潢也似女人房,有花花牆,很特別,那一剎間我知道機會來了,便按下快門拍了這張照片,我相信現在再拍狄龍也拍不到這樣。」
攝影是捕捉畫面的學問,很多人會用較長焦段離遠搜尋他的「獵物」,但盧玉瑩偏偏愛走到最前最近,一旦捕到時機,便如豹一樣迅速趨前,給人壓迫感的按下快門拍攝。
她坦言自己拍攝風格「好變態」,只有28mm焦段能滿足自己的感覺,也喜歡搶拍衝往被攝對象前。她愛抓拍,對構圖、用光和每一個點都有執著要求,畫面未能去到她可按下快門的時刻,寧願慢慢站著不動,靜待時機。受到歐洲攝影的影響,身為女攝卻不喜歡作品太「溫柔」,習慣在片場摸黑拍攝,多年來愛用高對比ISO 400菲林遊走暗處。由拍攝到沖曬,也喜愛粗微粒感覺,要用4號相紙沖印出硬朗的作品。
時代在變,擔任中學教師多年,盧玉瑩經常與年輕人接觸,大讚新一代觸覺視野都比上一代好。但勉勵年青一代攝影人,數碼年代不要太快按快門,在拍攝前先要好好組織構思,平時多吸收多思考才能拍出好作品;現在照片軟件泛濫,網上充斥各種質素良莠不齊的相片,她亦建議大家看照片時要謙虛,看看別人相片好的地方,就算不是太好的相片也要仔細看、慢慢看,要看到別人作品好的和不好的地方,這樣才能有進步。
新版《電影人》為每張照片寫感受
年屆七十,盧玉瑩笑言已是雲淡風清之年,再出第三版《電影人》,點滴在心頭。
「這次出版方要求我每張相片寫段文字,我以前有寫專欄,但已擱筆多年,隔幾十年可以再寫文章,十分開心雀躍。這百幾個被攝者我都有不同角度去寫,雖然我在85年左右離開了電影圈,照片中有些故人也離去,當中有令我添神傷,但亦讓我注滿感情。」
新一版相集,她找來第一版發行的徐克寫序,想不到大家心靈契合,徐克在序中回顧了八十年代香港電影人的心聲和感情,而盧玉瑩則以照片去表達八十年代電影工作者的感情,她希望能在人生晚年,留給電影界一個美麗的東西。
在香港電影起飛的年代,盧玉瑩已和當年的新秀結伴前行。創立電影會,給大家一個交流平台,現在見到大家在影壇開花結果,作為旁觀者也感到開心。回想從前走過的蹊徑,盧玉瑩衷心鼓勵年青人。
希望香港新一代也要努力闖出成績,最重要不斷學習。就算世界和社會沒有給予機會,也要去讓自己創出機會來。我們那個年代怎麼也沒有,一切都是靠自己行出來,努力的為自己開創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