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會驚?】逐漸消隱於大眾媒介 港式恐怖的在地美學與危機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廣東話「嚇餐飽」真夠形象。
恐怖美學之所以有市場,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歡聽鬼故事、看鬼片和逛鬼屋,「嚇餐飽」三個字正好點出了原因 ── 驚嚇是一種能讓人得到滿足的感官刺激。
說到恐怖美學,我們常常想到日本,想到即將來港辦展覽的恐怖大師伊藤潤二,其實香港也有自己的恐怖美學,恐怖片曾是港產片的一大類型,電視劇、電台節目、小說都能看到恐怖故事的身影。只是現在電視台迎合家庭觀眾,多播放合家歡節目,恐怖類的電視劇幾乎絕迹;而鬼片又進不了大陸,電影公司已鮮有投資拍鬼片,港式恐怖美學在大眾媒介上的陣地已經買少見少。
撰文:陳奉京
插圖:加菲

八十年代余允抗導演執導的《凶榜》,至今仍被許多人選為最得人驚的港產鬼片,電影的氣氛甚至那道青色調都散發濃濃的恐怖感。

在問人們「享受」怎樣的恐懼之前,或許先要問:人為什麼會恐懼?

恐懼往往來自於凝視

多年前的一個深夜,記者坐在自己家中,因為看了電腦太久,雙眼疲憊,便轉頭望向窗外,看到的不是美麗的萬家燈火,而是窗外竟然有個人正盯着我。四目相對的時候,心裏一陣發毛,嚇得差點全身起了雞皮 — 別說家住39樓,就算住在底樓,三更半夜,突然發現窗外有個人望着自己,那也實在不能不驚恐。

是的,那次是自己嚇自己。黑夜使窗戶成了投影媒介,臥室裏的燈光把我投影到窗上,然後把自己結結實實嚇了一跳。其實不僅是記者,聽說不少人照鏡子時,凝望着自己也會感到恐懼。有人解釋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對鏡中的自己有種陌生感,但想要說的是:人的恐懼是來自於凝視。

只要閉上雙眼

其實很多恐怖圖片、恐怖場景本身並不恐怖,但你凝望它時,你卻毛骨悚然、心裏發怵。寫這篇文章前一晚,正好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圖片其實很簡單,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但是愈看愈覺得不對勁。之後發現,原來這張圖片背後有個故事,傳聞卡通片《蠟筆小新》VCD劇場版在播放時會不時出現這個畫面。

但在不知道這個傳聞之前,恐懼如何而來?說到底,還是因為凝視吧。「當你凝望深淵,深淵也凝望你。」尼采講的,當然不是恐懼,卻可以借用來解釋凝望如何產生恐懼感。你想想,當你凝望着長長的走廊,當你凝望着黑暗……其實,你只要閉上眼睛,就好很多。

同樣是八十年代的《猛鬼差館》是劉鎮偉與王家衛的出色之作,搞笑恐怖兼具,美術方面亦非常考究,戲中全紅、全白、全綠的設定,都滲出王家衛電影的唯美影子。
1985年的《殭屍先生》,是林正英殭屍片系列的始祖,王小鳳飾演的鬼新娘首次在戲中出現,為港式鬼新娘造型落下註腳。

賣少見少 港式恐怖是種在地美學

一部成功的恐怖片不僅能當場嚇到你「標尿」,而且能在之後一段時間裏在你腦裏揮之不去。能做到這一點,多歸功於故事場景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學校、行人隧道、屋邨、電梯、遊樂場等等,恐怖故事愈讓你感到「真實」,驚嚇的效果愈強。很多人不敢看恐怖片的原因即在於此,人離開了戲院,卻仍要在故事裏的那些真實場景中生活。倘若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世界,顯然不會達到如此強烈和長久的恐懼感,因此恐怖故事多發生在當代或近代,而不是遙遠的古代。

古代當然也有鬼怪故事,但古代的鬼怪故事是用來嚇古代人的。說起來,古代的鬼怪故事和現代的鬼怪故事還有一個重大分別,古代的鬼怪故事不純粹是用來嚇人的,還有更高一層的道德教化作用。老人家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也常拿鬼怪來嚇唬小孩,以此教導他們要聽話。比起中國的小孩,西方的小孩就要幸福多了,萬聖節時不僅不會被大人恐嚇,還可以反過來跟大人要糖果。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鬼故事當屬《聊齋誌異》,清代學者有此評價:「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聊齋誌異》是蒲松齡在路邊擺攤搜集故事寫成,鬼故事依託於民間的創作和傳播。香港已很多年沒再出產能廣泛傳播的都市傳說或鬼故事,鬼古文化從大眾文化層面漸漸消退,但每年的萬聖節,遊樂園依然費盡心思佈置鬼屋作招徠,人們也願意呼朋喚友入內狂歡。可見恐怖美學依然有強大的消費需求,甚至成為現代衍生出的創意土壤。

而人就是這樣,又要驚,又要玩。

自古以來,香港都充滿形形色色的鬼古與民間傳說,至今依然口耳相傳,聽落或會毛骨悚然,隨時自己嚇自己。

1. 亂葬崗
因天災、疫症、戰亂等出現,導致大量死亡,需要儘快處理屍體,於是將多人不分身分一起草草埋葬。1940年代二次大戰香港淪陷時期,日軍大量屠殺港人,屍首眾多只好四處埋葬成亂葬崗,現今不少學址也流傳從前是亂葬崗,於是引來很多學校相關的鬼怪傳說。

2. 高街鬼屋
位於西營盤高街的一幢歐洲式花崗石外牆建築物,於1892年落成,最初是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及後加建並改為女子精神病院。日治時期日軍將此用作為刑場,醫院前佐治五世公園亦為亂葬崗,1970年代荒廢後更見陰森,鬧鬼傳聞不絕。現址只保留建築的正立面,並改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3. 辮子姑娘
本地校園鬼古特別多,1970年代辮子姑娘是其中一個廣泛流傳的鬼古。話說中文大學一男生遇到一位哭泣中的麻花辮子姑娘,當男生看到姑娘面貌即嚇破膽——因她臉上也是一條麻花辮;而這女鬼傳說源於1960、1970年代很多大陸人隨火車偷渡來港,辮子姑娘因在中大附近鐵路段跳車時辮子被勾住扯開頭皮和臉皮慘死。

4. 九鐵火車廣告
1993年九廣鐵路一輯電視廣告,內容講述六位小孩在森林原野中扮着火車行走玩遊戲,原意是九鐵服務努力以大家對火車的美好印象,由童年延續下去。不過廣告由場景、配樂到色調,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於是傳出片中小朋友口角流血、多了一隻腳、男女變異等,後來甚至傳出參與廣告人全部死亡,最終九鐵出來澄清沒有人死去,所有怪異場面也只屬剪接做成的錯覺。

5. 主題公園哈囉喂
2000年開始,香港海洋公園借慶祝萬聖節作主題,每年十月期間舉行《哈囉喂》活動,由於廣告創意無限,先後找來玄學家司徒法正、演員羅蘭、填詞人黃偉文等參與,引來很大回響,活動深受市民大眾歡迎,連競爭對手香港迪士尼樂園也跟隨舉辦萬聖節相關活動,加上各大餐廳酒吧推出的節慶飲食,由此可見鬼在商業市場上也「錢」途無限好,不一定是負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