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建築是一場站在社會前線的硬仗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問題像沒完沒了,加上日益嚴重的地產霸權、劏房、保育與發展等問題:我們的人生好像跟樓房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今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Reporting From The Front」,意指向全球建築師講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而香港的策展人與參展者,都是年輕的建築師和藝術家,當現在人們都說新一代沒機會沒前途,也許他們站在事業的邊緣,清楚地看到問題所在,而他們的視野不局限於建築,還有社會與生活等方面,以溫文卻積極的方式來回應。
攝影:林振東、部分圖片由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及受訪者提供
蕭國健:一直以來香港就是發展得太快
蕭國健(Stanley)是今次香港展覽的總策展人,是次展覽以「建築兵法」為名。記者乍看「建築兵法」此主題時,感覺頗懷舊,Stanley表示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Alejandro Aravena的社區性設計手法,有別於常見商業建築,「他認為建築就像戰鬥,於是便要找出前線所在,當今香港建築前線,無疑是年輕建築師怎樣在如此商業環境中打拼和生存。」最終揀選了古代兵法「三十六計」為主題,「我不會完全推翻舊有的東西,而是借鑑,讓我們做得更好。」
回到參展人的身分,Stanley的《初告解》概念是建築與宗教的結合,「天主教有告解儀式,教徒在告解室中向神職人員懺悔自己的罪行並得到寬恕。」作為建築師,也許曾作出違背良心的事情,「像當日同德大押清拆時,建築師和其他參與者壓力極大,外界不斷嚷着要保留,老闆卻要入則拆樓,我相信他們全部都是有良心,罪咎感自然來了,要釋懷想告解。」至於碌架床組合,則因他看到香港新建樓宇美輪美奐,內裏卻是奇則,極矛盾,「外觀是仿效港式高樓,那密集和倒模形態,正是香港建築的縮影。」
人們常說舊與新之間的衝突,Stanley認為新與舊應要取得平衡,而兩者之間重疊位置正是他們要面對和對抗,「我們已經不再想要純粹商業化的香港,而是想做更多跟社區有關的。」他從新西蘭回流香港,在建築師樓工作十年間,充滿挫敗感,甚至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最終他還是謀求另一條出路,成立工作室,不求賺取最多,卻做有意思的事情,「一直以來,香港就是發展得太快,衍生污染等問題,令整個環境變差了,年輕一代反思怎樣去保護這個地方,將發展收窄。」
他說要走出來行前一步,「我們心中還有一團火,大環境亦在逐步改變。我們沒有『掟嘢』,而是用文靜、沒暴力的展覽方法,只希望官員能接受新事物來配合他們的舊模式,這樣才得以延續下去。」
陳沛康:我們購買的只是盒子裏「空氣」
作為是次展覽的策展人與參展者,陳沛康(Aden)他還有另身分—展覽及場地設計,由於香港不屬主場館之內,所以場地分為數間房間,這反而有利配合《建築兵法》主題,「這更適合連貫故事性鋪排,令布局就像故事每一章節般,以生動方式來展現,從而帶出多個不同答案。」他說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讓人們輕易明白建築是怎樣一回事。
這陣子馬屎埔村的收地風波在社會上討論不絕,Aden作品《缸中回憶》剛巧回應了這個問題,「這是為我新界的祖屋作個記錄保留。發展落馬洲線時曾說過會回收這地方,最終沒成事,但日後東北發展,收地相信無可避免,最終被夷平。」他說雖然不能擁有這片土地,但希望為這個地方留下記錄,把故事傳給下一代。
「香港人大多都是住在盒子中,我們所買的其實只是盒子裏的『空氣』,外牆從不屬於業主的,想加多個窗戶或粉飾自己風格,都極為困難。」Aden認為這些回憶是共同的,見證了現在香港的發展與模樣,「從前人們的努力和刻苦,為什麼沒人記錄下來?近來風氣不斷說忘記和更新,我們更該面對自己的過去,這是很有價值的。」
葉頌文:有了公共空間才有鄰里關係
擅長環保建築的葉頌文(Tony),他的《沒有綠色建築,只有建築活在綠色生活》也是循這個方向,以兩件作品「共生空中花園」和「親生物設計」,來反映香港現況,地產商和發展商想盡各種方法,不是努力向高空發展的屏風樓,便是用盡每一吋空間的發水樓圖利,「有了公共空間,才有鄰里關係。」當中「共生空中花園」是以小朋友和老人角度出發,才能凝聚社區。
至於「親生物設計」則是從窗出發,「現在能從窗看skyview仍是太少,光線外還有其他綠色元素。」香港的環保建築正在慢慢發展,但Tony認為香港不可以照搬外國的一套,「既然高密度沒法改變,那我們要做到有限條件中追求優質。政府的政策和市民需求要相輔相成,市民的知識也重要,像能源標籤和綠色建築認證,都令人明白到可慳水電外,也住得舒服健康。」
魏忠漢:東方文化也有自己對空間的語言
專門研究傳統中國哲學和當代設計關係的建築師(Angus),其作品《無限的有限空間》是以低下階層的板間房為概念,「屏風關上時是無風無光的空間,但打開卻是另一面貌。有些事物看似有限制,只要加些想像力,也有無限可能性。」他認為我們對空間的概念是源自西方社會,其實東方文化也有其一套:要融合空間先要分開,「曾為兩位女兒各買一張椅子,她們總覺對方的好,常爭位坐;之後我買來一張功夫椅,妹妹發現椅上有位置,便會叫姐姐一起坐,又把她自己的椅子拿來給我。中文『坐』字是有兩個人,有分享之意。」
香港建築居住的種種問題,Angus也深感無奈,「本來有些設計和條例是為解決問題而出現,動機本是好的,但最終走向極端,當權者要作出平衡;同時也太單一化,發展和保育可以融合。每個人都有限制,但要發揮作用,無奈且積極地面對。」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