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視藝生遇土地問題 Studio規矩多多點算好?
地方細小、人口擠逼是香港人的生活問題。而年輕藝術家做創作,需學懂尋找藝術空間外,亦要靈活變通,運用有限資源來做創作。
近日,九位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舉行展覽「++ ﹣﹣」,過去一年,他們在僅有時間、狹小空間下創作,過程深刻難忘。今次展覽,他們以「加加減減」為比喻,展現學生們對工作室的想像——如何在僅有資源下,仍能發揮創意大宇宙。
視覺藝術院校規多多 學生們在規限下創作
「我Year1入來AVA(浸大視覺藝術院),對Studio有好多幻想,覺得好自由,只係危險嘢唔做得,無想過學校不讓我們留24小時,還有很多規矩,我覺得很不合理。」浸大視覺藝術院準畢業生詹惠恩說。浸大規定四年級生在晚上十一前離開工作室,如需留夜工作,須向校方登記,預先得到老師批准,程序複雜。
學生們亦不滿的工作室地方狹小,一百人分用四個工作室,二十多人使用一間三百多呎房間,學生們擠在一起創作。「凌中雲同學收集舊物做創作,因為好多人使用Studio,作品要放在走廊,有人行過以為是廢物,拿走作品。」視覺藝術院三年級生蘇嘉慧說。學生曾向校方反映問題,校方最終未有修改規則,結果也就不了了之。於是,有同學選擇早上七時回校工作;有同學處之泰然,不介意過夜被人記名;亦有同學選擇回家創作。
畢業後未能租用Studio 靈活變通做創作
回顧最後一年的創作經歷,幾位學生們雖然怨聲載道,然而,他們在諸多限制下,仍能靈活地解決問題。畢業後,蕭文衍曾任職教學助理,負責打理雕塑室。他坦言,返了正職後少了時間創作,他未有經濟能力租用工作室,因此不能創作大型雕塑。「以往創作需要大機器完成,最平都要一萬幾千,又要租用大地方,這不是一下子能負擔的。所以,未有Studio前,我會閱讀,又用雕刻刀做出簡單造型,繼續深化想做的事。」
有畢業生將家中房間變成工作室,結合休息與創作的用途。詹惠恩一直從事插畫、設計等創作,畢業後,她將投入全職工作,並在工餘時間做創作。「Studio除了是勞動性工作外,亦是思考空間。我主要用電腦做創作,而我將家中房間變為Studio,模糊工作與休息的空間。」她自言是個有規律的創作人,因此不怕打亂生活作息。
由工作室到創作空間 什麼是理想Studio?
今次展覽,學生以學校工作室為出發點,引伸創作空間的聯想。蘇嘉慧同學創作了大型裝置藝術《基地》,表達出她的理想工作室。「學校前身是空軍基地,而Studio是藝術家的基地,我們將重要的東西放在裹面,在內休息、工作。」蘇嘉慧很喜歡綠油油的啟德校園,於是用毛冷製成「柔軟的草」,倒掛在裝置藝術中,讓觀眾感受温暖感覺。
有同學以創作抒發校園的歸屬感,凌中雲亦繪畫了四幅油畫《啟德旺舖 請電20132023》,展示他對啟德校園的關愛。「2013年,啟德校園曾經被迫遷。我們持續一年去爭取校園,好辛苦。現在我們對視藝院的熱情減退,如果不堅持續租,到2023年,啟德校園可能會被人租走,我的作品呈現未來況態。」凌中雲表示,校園附近的啟德大廈正被重建,預想圖展示了商業和住宅大樓。他說,如果學生們沒有明確立場,學校日後有機會成為商業用地。
「+ + - -」展覽
參展學生:
鄭珈汶、鄭燕垠、詹惠恩、林芷澄、凌中雲、吳天悅、蘇嘉慧、蕭文衍、余淑培
日期:即日至10月8日
時間:星期一至日(11:00 - 19:00)
地點:九龍觀塘道五十一號啟德校園藝廊(港鐵彩虹站A2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