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藝術拍賣|馬格利特兩作品上榜 《光之帝國》9億天價成交
【2024年藝術回顧】2023年經濟衰退,2024年普遍投資力道不大,但藝術品作為投資品而言卻有著不俗的成績,來到年末又是時候盤點這一年的藝術拍賣成績,當中有不出意外的,也有令人驚喜的表現。
2024年藝術拍賣榜首及第五名:René Magritte
盤點2024年最貴畫作的榜單,依然是一些熟悉的名字,首先排在榜首的是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代表作《光之帝國》,於11月在紐約佳士得以1.212億美元(約9.4億港元)成交,刷新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品成交紀錄。畫作為一個系列,創作於40年代至60年代之間,畫面介乎於白天與黑夜的景象不負超現實名畫之名,引發觀眾對於時間及空間的思考,馬格利特擅長探索光影關係,系列則是他的經驗之作別具代表性。作品有著多個版本,在細節及光影效果上都有所不同,早在1954年首幅作品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這幅亦是早前上拍的作品,為同系列中尺寸最大的。
馬格利特另有一幅作品打入榜單,《親密的朋友》在3月於倫敦佳士得以3,366萬歐元(約3.3億港元)成交位列第五,畫中的西裝男常被認為是馬格利特本人,雖然他的確常以西裝、戴上圓頂禮帽的形象出現,但這個形象正正是當時比利時的典型的中產階級,馬格利特稱之為「Mr Everybody」,成為了他常用的標誌符號。《親密的朋友》中的西裝男背向觀眾,面貌無從得知,另有一件法包和玻璃杯離奇地懸浮著,令人大惑不解、耐人尋味,不過這卻是他常用的手法,畫中的超現實元素往往沒有答案,如果觀眾思考畫作意義相信徒然。
2024年藝術拍賣第二名:Ed Ruscha
緊隨《光之帝國》其後的,是與之同日在紐約佳士得拍出的《Standard Station, Ten-Cent Western Being Torn in Half》(標準車站,十美分西部撕成兩半),出自普普藝術大師Ed Ruscha之手,以6,826萬美元(約5.3億港元)成交,加油站是他最常創作的核心主題,早在60年代出版的攝影集已收錄了大量的「標準石油加油站」。由於他的藝術訓練與商業息息相關,他擅長將文字與排版融入畫作中,後來甚至在畫中加入短語,並成為了後普普藝術的鮮明特徵。於70年代,Ruscha開始探索將不同的材料加入畫作中,甚至有液體、污漬,至於是次作品是於1964年創作的,其中加入一本撕開了的漫畫,畫中的加油站巧妙地橫跨了畫面,將畫布切成兩半達到迷人的視覺效果。
2024年藝術拍賣第三名:莫奈
接著的是為榜單上的常客莫奈,以及其標誌性畫作系列《睡蓮》,於11月在蘇富比以6,550萬美元(約5.1億港元)成交,僅次於Ed Ruscha的作品。雖然是次未能打破藝術家的紀錄,不過已屬佳績。他的個人拍賣紀錄是1890年後創作的《乾草堆》,成交價達1.107億美元,睡蓮系列次之,於2018年上拍的《綻放的睡蓮》以8,468萬美元成交。這些作品都是莫奈的「黃金15年」時期創作的,當時他因為妻子離世改為追求平淡生活,移居巴黎後醉心於種花,從單純的觀賞到激發出創作靈感,孕育出眾多的驚世之作。另一方面,莫奈的畫作之所以受歡迎因為他的《印象・日出》正是印象派的起源,其藝術地位以及對現代繪畫的影響力至今無法被撼動。是次的作品拍出高價,其中一大原因是有著約5英尺高的尺幅,現時藏家偏好莫奈較晚期創作尺幅較大的睡蓮版本。
2024年藝術拍賣第四名:Jean-Michel Basquiat
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在近年別具人氣,不斷挑戰拍場新高,例如2022年由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珍藏的《無題》以8,500萬美元之天價成交成為一時佳話。在今年還有多幅作品上拍紛紛錄得佳績,其中尤以5月在富藝斯上拍的《無題(埃爾瑪戰士)》以近4,650萬美元(約3.6億港元)成交,被譽為Basquiat最具代表性的頂級佳作之一,創作年份是1982年,屬畫家的巔峰時期,這個年份的出品具有一定指標性。畫作充滿了他的經典圖像符號,包括右方佩戴荊棘王冠的弓箭手,是為他的自畫像,頭上的光環代表著其個人憧憬與理想,亦是代表著自我身份探索的象徵;左方的飛鳥及下方文字「ELMAR」射箭暗指希臘神話人物代表狂妄自大性格的伊卡洛斯的墜落。
2024年藝術拍賣:《光之帝國》為今年全球最貴拍品
在頭五榜單之上,有3幅作品均出自佳士得拍賣會,據佳士得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成交總額高達57億美元,比去年下降了6%,不過客戶之中卻有多達30%為千禧新世代或Z世代,較去年有所上升 ,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當中《光之帝國》的成績最為耀眼,是今年全球唯一成交價超逾1億美元大關的拍品,可見得藝術品作為投資品價值愈來愈備受重視。另外,今年的全球拍賣成交總額中有26%由亞太區買家貢獻,在2024年下半年成交總額亦創下了自2021年以來新高,當中新一代年輕買家總數持續增長,有多達44%爲千禧新世代或更年輕,可見得藝術品及年輕藏家的新趨勢在亞洲更見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