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言丹《等待雪崩》探索生死命題 勾勒存在的不安與虛無|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機場是旅行者跨越雲層前往異國的驛站,那裏匯集了許多人,我們等待,等待一段嶄新的體驗,等待一場自我的對答…… 香港新晉作家黃言丹出版首部作品《等待雪崩》,以五則後設遊記與五個短篇小說,帶領讀者遊走於現實與魔幻的邊界。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黃言丹《等待雪崩》:死亡的霎然大洞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生死界線 時間向度

《等待雪崩》中主人公之視點所處的時間似乎不斷在過去、現在及未來間跳躍。作者以冷靜的筆調,勾勒出存在的不安與虛無,角色之間像隔着一層迷霧的疏離感在文字間蔓延。

黃言丹喜歡文學和電影,而令她決定提筆的關鍵,是參加了朋友的一場葬禮,「當下我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有些近乎呆了或空洞的感覺。過了幾年後,我才慢慢發現,這件事一直影響我日常生活及對人生的想法,我發現自己多想了死亡、生存、在無法預料的人生中有甚麼實在的意義等問題,思考得多了,便發現內心有創作的衝動或慾望,一定要寫出來才可以排解,在這狀態下我迫自己寫作。」她自言過程苦樂參半,有時痛苦甚至比滿足感更大。

5月24日,尼泊爾加德滿都,一名女士在巴格馬蒂河邊祈禱。(Niranjan Shrestha/美聯社)

〈阿德爾瑪〉和〈你不曾在此〉是書中兩篇最先完成的作品,亦是最能捕捉本著作的氛圍和中心思想的作品:

〈阿德爾瑪〉講述主角前往加德滿都探訪前女友,偶然在飛機上獲得了《佩妮洛普的遊記》。某個迷濛氤氳的清晨,他循著遊記前往當地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城,竟從陌生人的臉龐看見逝者的模樣……

〈你不曾在此〉描寫了一段地鐵車廂中的相遇。長久在異地奔波的主角回港參加婚禮,與中學同學昊仁久別重逢。她不斷在腦海中挖掘對昊仁的回憶與印象,更得知他有一個奇怪的嗜好—參加陌生人的喪禮。

地鐵車廂如沙甸魚罐頭一樣逼着大量打工仔,絕對是香港日常寫照之一。(資料圖片)

角色之間聚散重逢,或觸碰到自身心結,從而開展對「生死」命題的探索。〈阿德爾瑪〉中有一個有趣的描述:「你認為你腳下有一條細長的線,清楚把你和他們分割開去。但其實對你來說,他們是屬於過去的,對他們來說,你是屬於現在的,大家不過是以不同方式存在於這宇宙中。」

五座虛構的機場

作者在五篇故事的章節之間,穿插了五五座虛構的機場(flydenver.com)

作者在五篇故事的章節之間,穿插了五篇虛構的《佩妮洛普的遊記》—〈記伊西朵拉機場〉、〈記莫里利亞機場〉、〈記札伊拉機場〉、〈記索拉機場〉、〈記底奧米拉機場〉,五個機場的名字均來自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中的虛構城市。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對她而言機場就如同一個迷你城市,「我們常言『地球村』,航空業的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從地球一端飛到另一端…… 出遊人士在機場逗留的時間越來越多,機場的建設發展到與微型城市無異,有酒店、診所、商場、食肆⋯⋯」在機場內,來自不同地域、時區的人,懷着各自的心思,在機場暫留、匯合,然後各自前往不同的目的地。作者聯想到「時間旅行」,書中的角色不時露出飄忽、來回交錯的思緒,他們轉瞬陷入另一個時空的記憶,稍稍與當下抽離,就如踏足中轉站等待轉機。

旅程通往何處

比起書寫旅行,黃言丹指自己更着重書寫旅人(Robert Bye/Unsplash)

比起書寫旅行,黃言丹指自己更着重書寫旅人,「整個故事以旅行者為主角,縱觀幾位主角要不停重覆旅行、出走,遊遍世界各地,但無論如何都找不到落腳點,一個家的地方。而這種困頓與現代人的生存模式很相似,所以我想在書中捕捉或呈現這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