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隱形之光》採訪十二位工友 道出香港清潔行業悲歌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仔仔,有啲人收垃圾唔好行過去啦好臭啊,你唔讀書第時大個做清潔!」
清潔工友如此複述他們工作時所聽到的路人的冷言冷語。毫不掩飾的、赤裸裸的歧視,道出了香港清潔行業的悲歌。
文: 鄒傳仁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除了大眾的有色眼鏡之外,回歸後,隨著政府把公營服務外判,「價低者得」的投標機制,造成清潔工友的薪酬待遇偏低,轉換合約時失去累積勞工福利的權利。外判公司甚至以行政手段剝削基層工友,如避開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拒絕支付年假工資等,勞資糾紛時常發生。根據統計,潔淨行業工友的平均年齡是六十二歲,八成工友身體有多於一處勞損,四成需要忍痛工作。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書名: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
作者: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由明愛策劃,書寫團隊是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一群社工,他們與清潔工友同行,為他們發聲,爭取改善待遇和工作環境,探索勞動與社區的各種可能性。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本書採訪的十二位工友,分屬清潔行業的不同工種,包括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街道水車等等;他們出身背景也是各種各樣,有新移民,有從原本的工作退休後投身清潔行業,有些女工友更要同時兼顧工作和照顧家人的雙份重擔。不同受訪者面對著生活中不同的困難,相同的是一份淡淡的慨嘆,但仍然堅持敬業樂業的態度。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書中一些由受訪者提供的照片,展示了他們在工作場所的個人空間,能發現他們把休息室佈置得舒服而衛生。很多市民,就像本文開首那一位,他們嫌棄清楚工友,諷刺的是,他們印象中清潔工友身處的「不衛生的工作環境」,那些不衛生的源頭,卻都是我們不爭氣地製造出來的垃圾。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這都應了關注本地福利制度及勞工權益的學者歐陽達初所說:「早幾年疫情爆發,社區裡的清潔工要處理很多事務,當清潔工們因疫情而不能出門時,堆積的垃圾才似乎讓人普遍感受到清潔工對我們的重要性。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但清潔工生產的貢獻能見度卻很低。」換言之,他們為香港衛生環境的付出,和他們獲得的社會認同不成比例。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圖片來源:香港三聯)

大眾對清潔工友的視而不見,往往來自認知的盲點,把清潔工友當成社區功能運作的一個零件。幸好,有社工們走進工友們的生命,把他們的故事寫成動人的訪談,希望令讀者記起一個簡單而理所當然的事實:工友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為生活而奮鬥,帶給我們一個清潔的香港,絕對值得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