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大師Richard Pettibone逝世 曾二創Andy Warhol多件標誌作品
【Richard Pettibone逝世】以模仿大師作成名的藝術家Richard Pettibone,享年86歲。二次創作是現化藝術家的常用手法,二創向來帶有諷刺及批評的態度,同時會衍生出版權問題。可想而知,在上世紀二次創作是一門多具批判性的手法,在60年代,Richard Pettibone這位以模仿大師作成名的藝術家,憑著對藝術的熱愛不斷挑戰藝術的界限,就連Andy Warhol、杜象這些大師也難逃Pettibone之手,使觀眾不禁從中思考藝術品及藝術市場的價值,可惜這位作風另類的大師早前已不幸離世。
Richard Pettibone是一位別具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成名於普普藝術興起的年代,也是後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常對20世紀的藝術提出了創造性及幽默的批判,藉著創作著名藝術家作品的微型複製品吸引到大眾的眼球。雖然版權及原創性向來是藝術界極為著重的原則,但使用複製手法是他故意為之的,為複製品增添了一層額外的諷刺意味,他亦並非完全的100%複製,複製品往往在尺寸上與原作有著明顯不同,使人理解到這是創作並非單純的複製,藉此探討藝術價值的本質。
在1938年出生於加州洛杉磯的Richard Pettibone,在1962年於當地的名校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畢業獲得碩士學位,隨之展開了創作的生涯,開始創作一些著名藝術家的複製作品,例如殿堂級的Pop Art普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美國「極簡主義」之父Frank Stella以及獨創了網點畫法、常以卡通人物入畫的普普藝術家Roy Lichtenstein等。那怕是成名已久的杜象作品也是Pettibone複製的對象。
這些大師們的創作手法多以挪用(Appropriation)為核心概念,例如Andy Warhol的金寶湯、瑪麗蓮・夢露肖像;Roy Lichtenstein的米奇老鼠、唐老鴨、大力水手等;還有杜象擅長運用現成物來創作。當時盛行的普普藝術,創作的過程看似比起傳統的藝術風格更為簡易、更易量產,也帶有更多的商業化、速食文化意味,使得藝術市場迅速擴張,有見及此,Richard開創了一門模仿的藝術,讓自己、藝壇及大眾反思藝術的價值及變化。他被稱為杜象的「狡猾學徒」,Andy Warhol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之一,他有一系列的金寶湯畫作,相當忠於Andy Warhol的風格,卻將自己與他的名字並列在畫上。
還有一些以假亂真的簡約畫作,靈感來自Frank Stella的作品,Stella專注於物料及畫作的本身,作品名字往往與畫作並無關係,創作時亦沒有注入一絲象徵性或情感內容,其名句:「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反映出創作理念。很多人認為Pettibone的模仿是在嘲弄Stella,但他亦明言自己相當欣賞對方,只是對這種藝術風格本身存有懷疑,如果大家都是在「無意義」地於畫布上塗上顏料,那麼該如何判定這些畫作的價值高低?相信他在複製和提問之前已經知道複製品的價值永不會高於原作,這個行為反而顯得出他在致敬複製的對象,只是當大師作品不能被撼動之時,還是希望大家以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作品,卻非單純地拜倒在名氣、宣傳或商業價值之上。
Pettibone一生作品無數,曾分別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費城當代藝術學院、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多達200件以上的作品,最具爭議的一次展出相信是1964年在Ferus Gallery舉行的展覽,這裡是Andy Warhol首次展示其金寶湯畫作的畫廊,Pettibone的作品惹來了無數的強烈反應,甚至有些藝術家憤怒地高呼「這不是藝術」,但Pettibone卻能理直氣壯地回應:這或許是最糟糕的藝術,但也是藝術。他有著非常獨特的視角以及在創作時需要的辨識能力,成功在當代藝壇道出了藝術品盛載的價值,並使人重新思考模仿與創新的關係,持續探索藝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