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週年展側寫當代青年面貌 負責人林偉漢:最重要是彼此看見
【專訪/展覽】當代年輕人其實內心想什麼?所面對的又是怎樣一個社會?突破50週年展覽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透過數據、雕塑以及裝置等展現當今年輕人所面對境況,更邀請五十位青年參與油泥塑像創作。這次我們邀請了突破機構副總幹事兼項目負責人林偉漢以及參與者Lucei來聊聊創作背後理念,也談談數據背後代表了什麼。
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區域「青年人,是誰不是誰?」視像化呈現有關當今青少年有關數據,亦展示了50位青年以「我心目中的自己」為題創作之油泥塑像。項目負責人林偉漢表示:「我們覺得要服務香港青年群體,就要從認識他們開始。近年社會變化很大,年輕人面對處境和需求不斷轉變,我們起點是透過數據,了解年輕人真實面貌和狀況,於是就有了這個展覽。」
展廳左邊展示了一排由突破整理的青年相關數據,涵蓋人口特徵、精神健康、前路探索等不同面向,希望透過數據為參觀者簡介青年面臨處境與挑戰。林偉漢以人口特徵變化為例:「我們都知道香港現時有大概130多萬年輕人,但其實香港少子化情況愈來愈嚴重,青年人或許需要承擔其他未必有生產力的家庭成員生活所需,在這個情況下,對前路探索等各方面都會有影響。」他又舉例,不同過往追求穩定之工作模式,現時更多年輕人追求混合工作模式,譬如是合約制工作加上自由工作,希望有更多彈性。
林偉漢希望展覽能成為不同世代之間橋樑:「在我自己成長的時期,整個社會與經濟環境可預期性都會高一些,似乎努力就能得到預期中某一種成果。但是大環境轉變實在很快,但他人依然用以往經驗評價年輕人,溝通就難免有落差。這個展覽相等於是一個橋樑,希望大家彼此看見,成為彼此向前走的動力。」他希望參觀者能全面地參照資料:「其實所有數據彼此關聯,可能你看到青年人上網時常比較長,就可能是因為網絡是他們與人互動的場所之一。」
這個展覽相等於是一個橋樑,希望大家彼此看見,成為彼此向前走的動力。
青年以油泥塑像表達自我
數據以外,展覽也請來包括不同中學和大專學生、 創意愛好者、基層家庭孩子及少數族裔等等背景多元50位年輕人來以油泥塑像表達自我。每一位創作者都會在作品跟前附上一句自我描述,參加者Lucei就跟我們分享自己寫下了「I am a unique and crazy person.」(我是一個獨特而瘋狂的人。)她患有讀寫障礙,曾經因為這個情況深受困擾,後來發現自己對藝術很有興趣,便與家人商量走上藝術道路,目前最困擾就是前路迷茫。她表示作品來自過往經歷:「我的構思是有兩手嘗試掩蓋我,但我一直擺脫外力,嘗試向世人展現自我。塑像不同細節我都會放大處理,在微小之處也嘗試展現給別人看自身獨特性。」
而選擇讓青年以油泥作為創作媒介亦有講究,林偉漢解釋道:「不同於玻璃、陶瓷燒製後就必然定型,油泥則不會永遠固定形狀,只要稍微加熱,便可以重塑,這也是我們對青年的感受。」展覽專門將其中一些塑像放置得比較低,則是希望觀者能放下身段,以平等之姿看待作品。
裝置象徵社會聲音碰撞
展覽第二部分名為「張力中,你我也走過」,透過印上不同話語之不倒翁藝術裝置,象徵社會中不同聲音和力量碰撞。這些話語有些由訪談而來,也有一些來自機構服務中一些年輕人的話語,參觀者要經過展廳就必然需要用力推開不倒翁,或是與不倒翁產生身體接觸,林偉漢形容像是物理上的作用力以及反作用力:「其實社會也是一樣。你向青年施加作用力,他們會回應以反作用力,彼此會互相影響。」
最後一個區域「為彼此,走下去」則是展示以於13個青年單位作為靈感的3D打印陶藝創作,這些青年單位同樣來自社會各界,但同樣曾經嘗試為社會作出貢獻。譬如仍是中學生的Owen留意到基層兒童甚少能接觸運動訓練,便創辦義教運動平台,將社會資源與基層兒童連結,在展覽中,藝術家就將其經歷轉化,在蛋糕形狀陶瓷上配以籃球設計,形容他為他人「分出蛋糕」。展覽以外,突破往後亦有計畫就展覽主題出書,有興趣讀者可留意主辦單位資訊。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日期:即日至6月16日
地點:中環大館1座複式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