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消失的名菜》復原失傳粵菜 把歷史「吃」進肚子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民國時人云:「生在蘇州、住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食對廣州(如果把範圍擴大,甚至可以包括廣東很多地區)而言是相當的大事,開玩笑的梗也不少:什麼「廣東人天上飛的只有飛機不吃,地上有腿的只有桌子不吃」之類。可見,粵菜在各種意義上也是遠近馳名的,儘管近年吃辣的風潮在中國流行,令川湘菜席捲全國,口味崇尚清淡鮮美的粵菜仍然不落人後;更遑論到了海外,中餐多數還是以粵菜為主,堪稱中國菜在國際上的門面。
文:鄒傳仁

書名:消失的名菜
作者:廣州博物館
出版社:香港三聯

今年3月出版的《消失的名菜》,出發點相當獨特,是一本既講粵菜歷史,也還原歷史粵菜,務求把歷史「吃」進肚子的書。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作者擅長的領域有限。頂級名廚可以寫出美味的食譜書、對行業掌故和趣事如數家珍,但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考古人員;評論家和飲食史學家,腹中固然充滿墨水,手中也一疊文獻,但讓他們拿起鑊鏟,恐怕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本書比其他飲食文化類的書籍優勝之處,正正是體現了「學者X廚師」crossover的強大力量。

書的前半,主要講的是歷史。由秦漢至近代,把漫長的二千年濃縮成深入淺出的篇幅,有條不紊地闡述了嶺南飲食的由來。氣候風土和歷史發展如何造就廣東人對食材、烹調手法、口味的喜好;清末以來的翻天覆地如何改變餐飲業的格局和廣東人上館子的習慣。再配以廣州博物館的館藏照片,老餐具、老菜單、老店舖,圖文並茂,彌足珍貴。廣州博物館成立於1929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博物館之一,在收藏和研究廣州歷史文物方面有先天優勢。

中國大酒店的「消失的名菜」宴席菜單(圖片來源:嶺南集團官網)

書的後半,主要講的是食物——也就是書名所指「消失的名菜」。由清末民國至今時今日,食材品質、烹飪技法、餐飲業的經營模式都已大幅變遷;隨著廣州城市發展和人口大量湧入,口味更趨複雜多元;加上傳統廚房的師徒制度,口授心傳的傳承模式容易產生斷代;這些原因都造就了不少傳統粵菜的失傳,或者同一道菜品再也煮不出當年的味道。

在「消失的名菜」以及其餘幾個系列項目中,體現了「學者X廚師」crossover的強大力量。廣州博物館的團隊手握珍貴的民國老菜單、老菜譜,可是走進廚房也不懂得實踐;廣州中國大酒店的廚師團隊有精湛的廚藝,可是一些當年廣州餐飲的資料已經缺失,傳承出現斷層。兩者正如兩塊拼圖碎片,完美嵌合,結出碩果。兩個團隊以歷史文獻為線索,挖掘菜品背後典故、聆聽粵菜泰斗行尊口述訪談、研究前輩借出的手記資料,從蛛絲馬跡中盡可能地還原具體的烹調方法,把「消失的名菜」在當代還原。

中國大酒店「消失的名菜」宴席菜式(圖片來源:嶺南集團官網)

筆者沒有品嚐過中國大酒店的「消失的名菜」宴席,很可惜無法寫個食評,只能看看書中精美的菜式照片解饞。雖然說沒有吃過就沒有發言權,但文章要寫結論,還是請原諒筆者只憑想像出發,復原這些名菜,其歷史意義、傳承意義、學術研究意義,相信始終大於口腹之慾。只有了解我們曾經失去了什麼,填補了根基缺失的洞,才能在今日踏實腳步,拾級而上,走向粵菜更好的明天。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