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博物館開放大量藝術圖片 予公眾隨意使用有助於藝術普及化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我們的生活與數碼世界慢慢無縫接軌,各種體驗都可以於線上進行,就連欣賞藝術和博物館觀感體驗都一樣。雖然我們早可以在網上搜尋到由藝術大師以至名不經傳的藝術家的作品,社交媒體甚至成為了不少新晉藝術家讓大眾了解自己的作品的成功之路,不過作品還是有版權、應用上的限制。近年不少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都紛紛將收藏的藝術、文物數碼化,甚至釋出開放計劃讓公眾可以任意使用,有些是可以用於商業目的。此舉無疑會令到大眾更容易接觸到藝術,將藝術與文化更有效地傳播開去。

《Irises》,1889,Vincent van Gogh(圖片來源:J. Paul Getty Museum)

近年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都有將館藏公諸同好,最近則輪到Getty博物館,將近88,000張有關於藝術、歷史文物和攝影等的圖片開放,下載者可以隨意使用,例如將鎮館之寶之一、由梵高創作的著名作品《鳶尾花》打印成家具配飾,甚或是用於商業之上。原來自2013年起,Getty博物館便開啟了一個名為「開放內容計劃」(Open Content Program)的企劃,每月陸續地為這個寶庫加入新圖像,有些藝術品本來只此一件,將之數碼化之後更便於傳播,並且明確地納入公共領域使大眾都可以收藏和作為素材發揮創意。

圖片來源:J. Paul Getty Museum

Getty博物館位於美國洛杉磯,分為兩個館址分別收藏了自中世紀以來的眾多西方藝術品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品,包括不同的藝術形式例如繪畫、手稿、雕塑等,所收錄的藝術家作品包括有Vincent van Gogh、Claude Monet、Édouard Manet、Edgar Degas、Carleton H. Graves,還有具有實驗性和大膽抽象的Hannes Maria Flach、Jaromír Funke和Francis Bruguière等藝術家作品。除了傳統藝術品之外,遺有大量的資料、藝術史文本和攝影圖片,收錄了自1830年代至今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攝影師的照片,還有從19至20世紀拍攝從丹麥、巴勒斯坦到日本和韓國的風景。

《Sunrise (Marine)》,1872/1873,Claude Monet(圖片來源:J. Paul Getty Museum)

博物館每年估計有多達200萬名訪客光臨,是為美國最多人到訪的博物館之一。說到Getty或者大家馬上會聯想到同名的Stock Image巨頭,原來Getty博物館是來自著名的美國實業家Jean Paul Getty於1954年興建的別墅,他除了是石油公司的老闆,亦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其身家之龐大曾被認為是最富有的美國人,後來為了可以在家中收藏更多的藝術品,於70年代將這座別墅擴建,直到去世之後交由信託基金營運為博物館用途。至於Getty Images的創立人Mark Getty則是Getty家族的後代、Jean Paul Getty的孫子。

《The Rue Mosnier with Flags》,1878,Édouard Manet(圖片來源:J. Paul Getty Museum)

公眾想要下載這些開放圖片方法相當簡單,只需要進入網站,輸入想要搜尋的藝術家或作品名稱便能找到,而且網站亦詳細地將作品分門別類,另外可以從建立日期、作品媒介、文化和類型中探索浩瀚的藝術寶庫,再點選「Open Content」的類別便是可以免費下載和隨意使用的開放圖片。Getty博物館希望透過此計劃將藝術普及化,有助於推進藝術研究和教學,在下載和搜尋的過程中,還窩心地提供了詳細的歷史和背景資料,甚至有與藝術家的文獻、後世的論文等輔助資料。

圖片來源:J. Paul Getty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