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浮雕藝術」皮雕傳承人胡海平:將活化非遺藝術送入尋常百姓家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皮雕技藝也被稱作「軟浮雕藝術」,是一種皮革刻繪裝飾工藝。匠師們在經過植物鞣製的皮革上進行刻繪、敲擊、塑型、染色、鏤空鑲嵌等,從而讓皮革形成層次鮮明的立體軟浮雕紋飾。

歐洲的皮雕藝術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而中國早在先秦時期的手工藝專著《周禮·考工記》中,便列出了「攻皮」工藝。這一來源於草原的手藝,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嶺南,延續至今。皮雕技藝(深圳)於2021年4月被列為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胡海平便是該項目的第八代傳承人。

邁步走入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只見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皮雕裝飾畫懸於墻面:草原上踏風馳騁的駿馬、水塘裏清冽傲放的蓮花、蒸騰而起的鑲金祥雲雍容華貴、夕陽下的客家圍屋散發溫暖柔光。一鑿一劃,敲打錘煉,仿佛世間的萬般風情皆能納入這小小的一方皮革之中,在滾滾不息的歷史潮湧中沈澱出或粗獷豪邁或溫潤靈動的藝術品格與文化氣度。

皮雕技藝(深圳)計畫代表性傳承人胡海平

尋師問道千百度 錘起鏨落十幾載

這位江南女子身材嬌小、氣質淑雅,她手撚一株皮雕簪花,神采奕奕地講述著自己與皮雕藝術的緣起和情落。

胡海平來自素有「百匠之鄉」美譽的浙江永康,自幼「飽受」鄰裏工匠氛圍的熏陶,這也為其日後從事皮雕藝術埋下最初的因緣。2004年,胡海平進入皮雕製品行業;2007年,在一次赴內蒙古探親的旅途中,胡海平被皮雕這種神奇的手工藝術深深吸引,返深後秉著紮實的繪畫功底,開始自學皮雕技藝;她辭去本職工作、毅然投身熱愛,幾番求索研磨,後拜蒙古族皮雕工藝美術大師、科爾沁皮雕技藝第七代傳承人李思沁嘎瓦為師,得以系統性地研習傳統草原皮雕藝術。

「皮雕擁有上百種不同的表現技法,製作的工序流程復雜繁瑣。但這些技法又大同小異,它所雕塑的其實是每個手藝人不同的性格特色與審美理念。」

據胡海平介紹,皮雕技藝囊括了基本的選料以及裁皮、打濕、印花、雕刻、敲打、染色等環環相扣的十余種工序,每一個細小的圖案和紋理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捶打和磨煉才能完成。而在選皮的濕度、鑿刻的深淺、色彩的暈染等方面,每位手藝人都有自己專屬的一套實踐理論。

胡海平皮雕飾品(勒杜鵑系列)

在皮雕製作過程中,「下刀無悔」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這是指在走刀線時手藝人不僅要巧妙控製刻刀的方向,還要精準把控皮料切割的深度,容不得絲毫疏忽,需要匠人們擁有細膩精練的技藝與極強的專註力。「這是工廠流水線生產所無法比擬的,源自對手工藝術的崇高的愛。」胡海平說。

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中,除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皮雕畫,還陳列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皮雕製品,如箱包、花飾,甚至籃球等。創作不同主題的作品所需要的技法組合也不盡相同,如飾品工藝,便需要結合編珠、金屬纏繞等非遺工藝,而精致娟秀的手提包便需要拼貼、彩繪技藝的加持。

在胡海平眼裏,皮雕藝術雖源自草原,但在年復一年的敲打勾劃、細鑿慢刻中,這項遊牧民族的傳統雕刻技法吸取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逐漸開枝散葉,各地作品內容豐富熱烈、包羅萬象,表現手法獨特新穎,各有千秋。

胡海平笑著說:「我近些年來喜歡用純牛皮製作花朵,這樣它既有皮革的質樸,又有編珠的閃耀。這種多元融合的製作方式,給了我無盡的靈感和啟發。」

傳承與創新並舉 在草原皮雕藝術上綻盛嶺南之花

自2009年落戶深圳平湖,胡海平紮根這塊藝術沃土已有十幾載光陰。早年間,胡海平時常思考,草原題材的作品雖然技法上已經成熟,但就是缺少老師作品中的神韻,該如何尋找個人的創作方向與藝術定位呢?

近年來,經過對地區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對本地市場的觀察,一件件獨具嶺南文化魅力的皮雕作品應運而生。相較之大漠孤煙的蒼茫、峭壁寒松的凜冽、駿馬奔騰的雄渾,胡海平的作品更鐘情於小橋流水的和諧安樂、瓜果花卉的飽滿艷麗、客家老圍的清雅祥和。

胡海平對此無比篤定,「深圳是國際化的設計之都,在考慮作品藝術性與本地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我也要充分進行自主創意,糅入一些靈魂裏的東西,讓作品活起來。」

在製作技法方面,除了融合不同非遺工藝的製作技法,胡海平大膽創新,在皮雕上首創大漆雕刻、青銅、金漆木雕等技法,作品線條更精美細膩,圖案層次豐富、立體感強,色彩絢麗雍容,極具藝術魅力。在此基礎上,胡海平的作品呈現出嶺南文化風、多元民族風等多樣化的風格特色,其設計製作的海水江崖系列包包、中國龍系列包包、點翠系列包包,先後在亞太文化節、國際時裝周、戛納電影節等國際平台上獲得認可。

此外,2015年,胡海平和團隊創作的《九龍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篇幅的皮雕作品。胡海平也多次代表深圳非遺遠赴新疆、內蒙古、山西、浙江杭州、東陽等省外進行非遺文化交流及國內外工藝美術專業展覽和賽事,斬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項20項,使深圳皮雕項目重煥活力與生命力。

「將活化的『非遺』藝術送入尋常百姓家」

皮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集實用性、鑒賞性、珍藏性於一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但在大部分老百姓的印象中,精美的皮雕也總是昂貴的、藝術化的,與煙火生活相距甚遠。

胡海平參加非遺「五進」活動

「高端的皮雕畫作一看就很漂亮,但這不是普通人家輕易消費得起的東西。所以我希望通過一些有創新特色的非遺手工藝品,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皮雕、了解皮雕。」胡海平認為,對非遺傳承來說,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使命。而皮雕現在需要更多人來關註和接納。

為了探索傳統皮雕藝術的在地活化、促進社會傳承,胡海平帶領工作室的一群夥伴,積極在社區開展皮雕基礎技能培訓與公益非遺講座,將皮雕體驗課帶進校園、商圈、景區,開發錄製皮雕花卉飾品工藝系列視頻教程,把皮雕的歷史發展沿襲、地區文化特色和一些生動有趣的技法分享出去,為這項古老傳統的「非遺」技藝融入新時代審美理念與市場需求牽線搭橋。

胡海平相信,經歷了創作瓶頸、嶺南文化定位與藝術活化創新的考驗後,堅持本心、與自身和解是藝術家成長的重要一環。為自己「解語」的同時,也要為非遺傳承「解語」,將艱澀復雜的製作過程簡單化呈現,打破技術與文化隔閡,把看似諱莫如深的皮雕藝術放到老百姓眼前,為接地氣的活化事業載道獻花。

從接觸皮雕以來,胡海平和丈夫還在做一件事,就是為廣東皮雕捋清歷史脈絡。從收到第一個福建枕頭箱皮具開始,十幾年間,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內妥善修復和收納了琳瑯滿目的各種馬鞍、皮編織品、皮靴、皮箱等上千件皮雕老物件。「我目前還計劃籌建一座皮雕博物館,將這些珍藏的皮具長久展覽,讓更多的人能夠窺見皮雕藝術的前世今生,了解這項深圳平湖非遺技藝的點點滴滴。」胡海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