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在南海千米級深海發現明代沉船遺址 出水近580瓷、陶器等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國家文物局周四(1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等最新考古發現。其中,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中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核心區三維激光掃瞄圖。(人民日報客戶端)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海域的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明代中期繼續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海外貿易,「朝貢貿易」、「賚賜航海」不斷萎縮,然而,民間私人貿易屢禁不止,反而與日俱增和興盛。在這種背景下,一號沉船滿載外銷的陶瓷器,二號沉船裝載了從海外輸入的木材,在同一海域首次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推測一號、二號沉船皆為民間私人貿易商船。

專家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激光掃描記錄等,確認兩處沉船的保存狀況。(人民日報客戶端)

而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古雷半島東側聖杯嶼海域的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水深約30米,主體區域殘存有木質船體和成摞擺放的船貨堆積,範圍約300平方米。其發掘出水文物標本約1.7萬件,主要為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包括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1.6萬多件,器形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元代晚期,為典型的外銷貿易瓷。

據推測,該沉船可能是從溫州港出海前往東南亞的民間貿易商船,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陳浩表示,該遺址是近幾年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該沉船也是目前出水龍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龍泉瓷器大量外銷的典型代表。

至於威海灣內的甲午沉艦遺址水深6至10米,遺址分布面積850至2100平方米不等,埋於海泥下0.5至3米,均未發現完整艦體,僅存的遺物呈散落分布狀態。其發掘出水遺物包括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物品和武器彈藥等,結合遺物種類能判斷原艦體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遠艦於艏部主炮區發現並成功提取整塊重達18.7噸的防護鐵甲板;靖遠艦於舯部發現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艏部發現1枚210毫米主炮開花彈;來遠艦發現鏨刻有「來遠」銀勺、兩塊寫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周春水表示,沉艦遺址具有體量大、噸位重、結構覆雜的特點,水下考古工作側重於與科技手段、多學科間的結合,將科技創新融入沉艦考古調查、抽沙試掘、出水文物現場保護等各個環節,探索出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工作方法,填補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