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學地下現漢六朝聚落遺址 橡子遺存證為人類早期食物之一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據浙江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周三(11日)消息,考古人員近期在寧波余姚市一小學操場的地下發現漢六朝時期余姚縣城外一處聚落遺址,當中有橡子遺存,並證實其為人類早期食物之一。

今年4月至7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對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操場進行考古,據余姚縣志記載,該校校址即宋至明清時期余姚縣學宮所在地。期間,考古人員發現一片漢六朝時期聚落遺址,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時代以漢代為主,保留了部分六朝時期的地層堆積。據介紹,操場墊土層包含大量漢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及建築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時期的板瓦、瓦當、滴水、磚雕以及石質柱礎,或與原學宮建築有關。今次亦為繼2020年發現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後,余姚再次發現該時期遺址。

發掘共清理65個灰坑,含1個銅錢窖藏坑,還有6條灰溝、8口水井、2處柱洞群、1處墻基。灰坑是由古人利用廢棄的窖穴、水井或建築取土後的凹坑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變成灰色而成。其中,H48灰坑保存了竹編、葫蘆、核桃、橡子等植物遺存,坑底被大量橡子鋪滿,厚度近半米。據了解,「橡子」即橡樹的果實,曾在井頭山遺址就出土,為比水稻、小麥更老的人類早期食物之一。對此,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許超博士表示,該坑的性質是儲藏坑,功能相當於糧庫,這也說明漢代橡子依然是人們的食物來源之一。

另一方面,除出土少量陶瓷片外,銅錢窖藏坑還發現一組有緡銅錢,呈串狀疊放,共796枚,重2.09千克。錢文以五銖為主,有西漢五銖、東漢五銖,另有少量剪輪、磨郭五銖。另還有極少量的半兩、貨泉、布泉和大泉五十。至於水井則有獸面紋瓦當、板瓦、筒瓦、花紋磚等建築材料、鍾、盆、罍、罐、壇、碗等陶器以及盅、缽、盤口壺、洗、罐、硯台、壇等瓷器,其中J7井井口內有礪石,外有大石所堵,顯然為人為。而井內出土有青銅連枝燈盞、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鐵五銖(共1682枚,重6.92千克)。

至於錢幣窖藏和水井中發現的大量錢幣的由來,據悉應為居民為突發災難採取的應急措施,如J7中出土的大量鐵「五銖」,背紋四出,從形制判斷應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的鐵錢。考古人員推測J7井口的「非正常廢棄」或與侯景之亂相關,因《陳書》記載,侯景之亂時「東境饑饉,會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並皆自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