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國寶Talk To You|大象背托寶瓶 為何寓意太平盛世?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迄今接待遊客人數超過120萬人次。
值此開館一周年之際,《羊城晚報》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推出原創系列視頻《香港故宮·國寶Talk To You》,讓國寶文物「親自開口」,講述它們與香港故宮之間的奇妙故事。
第三期,請來的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一對「雙胞胎大象」,為你講述古人對太平盛世、繁榮有象的美好追求。

銅胎掐絲琺瑯太平有象,採用了掐絲琺瑯中一種特別的工藝手法——鏨胎琺瑯,即在銅胎上雕刻出花紋後,留住花紋的線條,刮走周圍的銅,形成凹槽,再填入琺瑯料燒製而成。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兩廣總督李侍堯進貢銅胎掐絲琺瑯太平有象,說明廣州不僅擅長製造畫琺瑯器,也精於鏨胎琺瑯器的製造。

「銅胎掐絲琺瑯太平有象」的名字,取自大象和寶瓶的諧音,有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在清代的宮廷中,許多宮殿都有象馱着寶瓶的形象,還有一些原本是玉製或銅製的大象陳設,會專門增加一個寶瓶,創造太平有象的形象。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楊煦介紹,「太平有象」的概念在清代前已出現,是中國文化中早就存在的吉祥寓意。

根據《資治同鑒》記載,唐文宗曾問丞相太平盛世的到來有沒有跡象,丞相則回答:「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

楊煦表示,意思即太平盛世到來是沒有跡象,只要國家和外國沒有交戰,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就已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其實太平盛世是有(跡)象的,後來就演變為『太平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