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文創之夜重現「消失的名菜」 以詩情畫意開筵入饌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5月19日晚,廣州博物館在鎮海樓展區舉辦「萬物如詩美好欣生」——「鎮海樓文創之夜」暨「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粵詠詩宴發布儀式,展示該館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最新成果,構建美好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路徑和成果。

原創話劇《六百載風雨鎮海樓》現場表演。(羊城晚報)

當晚活動豐富多彩,其中:激越清朗的少年詩歌朗誦,再現屈大均、陳恭尹、丘逢甲、康有為、廖仲愷的詩心志意;原創話劇《六百載風雨鎮海樓》讓朱亮祖和彭玉麟跨越時空相遇,鐫刻家國情懷的名聯熠熠生輝;《消失的名菜》新書發布,實現了文物從紙面到餐桌再到書籍的輪迴與重生;第三季「消失的名菜『粵詠詩宴』」正式發布。

《消失的名菜》新書發布

2020年起,廣州博物館著手打造「消失的名菜」。隨著第一季、第二季以及「消失的月餅」「消失的點心」「消失的飲料」等系列項目發布,「消失的名菜」已逐漸為市民所熟知。該項目將民國菜單、菜譜、廣告單等活化利用,實現從靜態展示轉變為餐桌上實實在在的菜品,創造性地讓封存在博物館的文物「復活」成現實可感可嘗可觀的舌尖風味。

《消失的名菜》新書。(羊城晚報)

《消失的名菜》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包括:「緣起:從老菜單裏引發的思考」「溯源:博物館裏的廣州味道」「在地:食在廣州的近代往事」「尋味:從紙面到餐桌」「情味:菜單裏的廣州精神」「融合:從名樓名菜中讀懂廣州」。

展示粵菜「好文崇史」

2023年,廣州博物館繼續攜手中國大酒店,推出「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粵詠詩宴」,為該品牌再開新篇。據介紹,本季靈感源自民國傳統粵菜中的雅緻菜名,這些菜名採用了象形、諧音、意會、用典、一語雙關等文人筆法,有的還融合了不同季節時令的風物和意象,風雅異常。每款菜式還根據食材的意蘊和形態賦詩一首,以詩情畫意開筵入饌,品味舌尖上的風花雪月,彰顯粵菜文化中不但有世俗繁華,還有好文崇史的一面。

《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粵詠詩宴」菜單。(羊城晚報)

其中,前菜:「大有格局」,融通古今,其盤外方內圓,一盤八味,囊括燒、鹵、煎、炸、蒸、烤、熏、炒八種基本手法,展現傳統粵菜烹飪的精華,其形其名也呼應了當下高質量發展需要大格局,呼喚大胸懷的時代聲音。前菜「大有格局」配詩曰:「素盤方且正,其上呈八珍。不辭餚味薄,舉案已先登」。

前菜「大有格局」。(羊城晚報)

而菜式「乳燕新浴」是本季菜品中寓傳統於創新的代表之作,脫胎於傳統粵菜當中的「鳳吞翅」,創新改作「鴿吞燕」,即以鴿代雞,以雪耳和火腿替代魚翅。其湯汁雪白鮮甜,乳鴿似初新出浴,形神俱佳。

虛擬服務拓展文創邊界

基於歷年在文創領域的摸索和實踐,廣州博物館深化了對博物館文創的理解,編撰完成《從文創到生活——廣州博物館文創》一書。該書將該館的文創產品分為「研究」「重塑」和「服務」三大類,不但對廣州博物館的文創成果第一次做系統梳理,而且還對何為博物館文創進行了再探討,將虛擬的博物館文化服務產品也納入到文創的概念之中,大大拓展了博物館文創的概念內涵和邊界。博物館文創不僅可以是市民實際使用的各式心頭「好物」,還可以是一次次美好的歷史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

公布獲獎名單。(羊城晚報)

活動當晚,主辦方還公布了「讀懂廣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讀廣州文創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該活動立足「百件文物讀廣州」展覽中的廣州四大文化品牌,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文創設計理念,讓市民大眾成為博物館文創的使用者的同時還可以成為創造者。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