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最大懸案!考察新疆羅布泊 科學家彭加木為何離奇失蹤?
中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三次進入神秘的新疆羅布泊地區,獲得大量寶貴科考資料。但在1980年第三次考察羅布泊的尾聲,他卻離奇失蹤,當局四度大規模陸空搜索一無所獲。彭加木到底發生了甚麼?
彭加木:我志願到邊疆去 這是夙願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廣東廣州,幼年和家人遷到佛山。他曾與香港結緣,抗戰期間曾隨學校南遷香港,在沙田何東樓附近讀書生活,至1941年香港淪陷,才再逃難到粵北。
此後彭加木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專攻農業化學,並卓有成就。
1956年,中國科學院號召科學家到邊疆地區作資源調查,彭加木聞訊馬上放棄到蘇聯學習的機會,主動要求前赴新疆,他說:「我志願到邊疆去,這是夙願。……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
他還把自己的名字從「家睦」改為「加木」,以示為新疆「添草加木」的決心。
那時中國經濟十分困難,新疆的條件更艱苦,但此時已患上癌症的彭加木沒有退卻。此後20多年間,他先後15次遠赴當地展開野外科考,又協助籌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和兼任院長。
彭佳木在新疆科考的一個重點是羅布泊。歷史上的羅布泊是一個「移動」湖泊,行蹤不定;它附近有盛極一時的古國,但卻一夜間消失,至今仍然是謎。
彭加木獲一手資料 糾正西方錯誤認識
上世紀60至70年代,羅布泊乾涸,漸與塔克拉瑪干沙漠融為一體,變成「死亡之海」一部份,而湖泊殘留的痕迹呈現了人類耳朵的形狀,令該地區更顯神秘,更有了「地球之耳」的稱號。
曾經何時,世界對羅布泊的認識,全是來自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留下資料,中國人沒有自己的考察,只能「靜音」。所以那時候科學家探索羅布泊,除了要尋找資源,也是要填補這片空白,彭佳木就曾說過:「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
彭加木在1964和1979年,兩度探索羅布泊的外圍地帶,其中1979年的科考,還兼為中日合作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作準備。
兩次科考讓彭加木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填補了研究羅布泊地區的空白,也糾正了西方探險家的錯誤認識;在此期間,他更根據資料判斷羅布泊一帶有鉀鹽礦床。
鉀鹽是化肥的主要原料,中國的鉀鹽以往九成靠進口,耗資巨大,又受制於人。1995年,中國地質學家在羅布泊附近找到儲量達到1.45億噸的超大型鉀鹽礦,該礦目前已投入生產,為中國解決了化肥原料的難題,而這離不開彭加木等科學家當年打下基礎。
1980年5月9日,彭佳木第三次進入羅布泊考察。他擔任科考隊的隊長,其餘10名隊員包括化學、水文地質、動植物專家,另有後勤、通信人員共11人,並配備3輛能全輪驅動的汽車。
軍方展開救援 彭加木為何仍堅持冒險?
這次隊伍成功穿越羅布泊400多公里的核心地帶,打破了「死亡之海」無法征服的神話;在千百年來沒有人類足迹之處,彭加木採集了眾多的生物、礦物等樣本。
6月5日,原定考察計劃全部完成,但此際彭加木希望擴大戰果,他說服大家再用大約20多天時間,加插一次羅布泊東線考察。彭加木認為,羅布泊東南部是從來沒有被考察過的地區,應該趁機多做些工作。
就此,科考隊休整後於6月11日離開若羌縣米蘭農場,再上征途。
惟他們沒有之前順利,因為天氣等原因,隊伍行程遠遠落後於預期,舊地圖上標着的水井又不見影蹤。6月16日,水和汽油幾近耗盡,隊伍被迫停止前進。
科考隊當時的情況如何,不同人有不同說法,且差異甚大。較主流的一個是隊員們希望拍電報向軍方救援,惟彭加木不願意,他不想國家花錢用直升機給他們送水。但在其他隊員堅持下,彭加木最終妥協。
翌日上午,軍方回電將派直升機送水,要求大家原地等待。未料同日下午,隊員卻發現彭加木離開營地失蹤,留下的只有一張寫着「我往東去找水井」的字條。
離奇傳說不斷 彭加木變「複製人」?
當局接報大為緊張,在6月18日至11月初先後展開4次空前規模的搜救,共計出動飛機29架次,汽車60多輛,搜索範圍4,0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香港的面積,可惜一無所獲;後來再多次有民間隊伍到該區域搜索,同樣無功而還。
1982年,彭加木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彭加木是當時很有名望的科學家,加上搜救規模前所未有,事件轟動了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伴隨而來的,還有民間對彭加木失蹤種種猜測,說得最多的,是軍方既已同意出動直升機救援,為何彭加木仍冒險獨自往找水,悲劇與他性格執著倔強有關嗎?
此後一些傳說更離奇和無稽,例如彭加木是找水時發現了古代高級文明留下的「雙魚玉珮」,被複製出一模一樣的人,所以當局決定隱瞞下來,對外宣稱彭加木消失在了羅布泊.....。後來有香港傳媒又聲稱,彭加木其實是離開了中國,身處美國云云。
40多年過去,彭加木當年發生了甚麼事仍然是謎,事件仍不時被內地傳媒提及;有傳媒形容,彭加木失蹤是新中國最大懸案。
但無論如何,彭加木對新疆和羅布泊科考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愛國和探索精神也應該受敬仰。相比之下,彭加木是否執著和倔強,只是小節。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閱讀:中國數學之神 華羅庚自學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