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出海.一|主旋律難登國際?學者:中國不需以奧斯卡作指標

撰文:梁子傑
出版:更新:

2021年中國以7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成為全球第一電影市場。不過,近年中國在國際電影節上卻不若日韓斬獲眾多國際獎項。3月28日,國家電影局《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設下2035年成為電影強國目標,要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令中國電影走出去。
《香港01》專訪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東亞電影研究專家葉月瑜教授,其分析中國電影國際化問題在於中國電影創作環境單一,需以更多元的創作環境吸納不同電影人才,讓導演能多拍出「作者電影」,才能真正「走出去」。此為系列專題第一篇。

中國電影有水平 揚威國際要有多元電影環境

葉月瑜教授認為,中國電影業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內地新媒體急速發展、中國電影市場化,中國已經成為亞洲電影大國。而因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便利香港電影及電影人進入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人積極在內地拍片,把技術和人才引進內地。

她說,內地慢慢學會怎麼拍大片,由需要香港資金、行銷、技術,到目前內地電影業已經完全成熟,自己可以拍大片,如今已經不完全需要靠外力、依賴香港,也能拍到賣座電影。

葉月瑜教授。(嶺南大學官網)

葉月瑜又提到,內地電影發展成熟,電影教育和製作都有一定水平,近年內地均有不少取得卓越票房成績的賣座電影,如2021年華語票房冠軍《長津湖》及2020年票房冠軍《八佰》等多部主旋律電影。當中,《長津湖》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

據內地官媒《中國青年報》報道,「第五代導演」張藝謀亦對《長津湖》的成功感到高興,他指10年、20年前,中國觀眾對荷里活大片趨之若鶩,迷戀美國流行文化的時代早已過去。 他稱,年輕人喜歡看《長津湖》是因為該片是體現中國精神的中國電影。年輕人喜歡這些電影,而不是喜歡看荷里活的英雄電影,是這幾年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大變化。

對於中國電影如何在國際上有好成績,葉月瑜認為,像《長津湖》這樣歷史大敘事大製作的電影,完全可以競逐奧斯卡獎項,電影無論在製作和包裝都有一定水平。但是,內地的主旋律電影,通常都有很清楚的「黑白分明」敘事結構,角色善惡分明。在《長津湖》中,中國代表善,美國代表惡,故事結構的設計比較單一,導致奧斯卡評審會認為故事結局太容易猜到。所以內地商業或藝術電影都很難進入到國際舞台和市場。

《長津湖》票房57.75億。(《長津湖》劇照)

主旋律電影未必適合或需要走向國際

在兩岸三地,很多電影人和電影迷都希望中國電影能進奧斯卡,當中獲得兩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李安導演曾是金馬執委會主席,他的成就更是不少中國電影人的目標。

葉月瑜認為,中國不需要以奧斯卡等國際獎項作為指標。她認為,奧斯卡的傳統著重美國自由主義,如發揚人性光輝和關注弱勢群體題材的電影,這一點和以社會主義為主體的中國電影有很大分別。2019 年韓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影片《上流寄生族》正講述一個無業遊民家庭,通過騙術鑽進上流人家。

她指,儘管中國電影能入圍奧斯卡是一種肯定,但是以中國電影目前的發展來說,電影環境較為單一,在內地保守的電影政策上較難有很多討論內地弱勢群體題材的電影,缺乏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多元創作環境,因此中國要挑戰或競逐國際獎項都很難。

浸大電影學院客席教授、金馬獎得主、香港新浪潮導演譚家明,曾在電影資訊網站《動映地帶》訪問表示,導演追求國際化﹐闖荷李活﹐未必是好事。 荷李活分工細緻,運作系統完善﹐ 導演未必完全掌握創作。導演闖荷李活會浪費導演創作力﹐ 留在本地導演的成就可能更大﹐ 作品也更深刻。 他指,荷李活的製作條件非常優厚﹐但成本不能決定作品好壞。

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電影都在韓國製作,並以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是說明留在本地發展也能有好作品和好成就的例子。

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成為史上首部非英語奧斯卡最佳電影。(Getty Images)

在內地電影發展政策方面,葉月瑜認為,內地政府的電影政策主要是對內而不是對外,電影是當作文化去推廣,而不是當作商業去推廣。政府的電影政策是中國電影的核心,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火車頭」,內地電影公司、電影投資人和電影人都必須以電影政策為先。

她提到,電影是「上架的商品」,且投資巨大,題材若不符政策不太可能如願發行。因此內地票房榜前列電影以主旋律片為主,有時候不同題材的電影也會加入愛國主題,如《紅海行動》、《流浪地球》、《中國機長》等電影。主旋律歌頌中國,可以迎合愛國觀眾,讓電影更暢銷,亦獲院線更多排片機會,當局和傳媒亦可能會因為電影的愛國主題而廣泛宣傳電影,以此教育並團結民眾愛國愛黨。愛國主題因此成為內地電影發行的有利因素。

葉月瑜稱,內地一些電影根本不旨在迎合外國觀眾,要讓中國以外的觀眾接受中國電影,還需要時間和很大的努力。

張藝謀在《中國青年報》訪問中也提到,中國電影創作者不能只拍「讓你上課」的主旋律電影,電影好看才能輸出價值觀,才能講出故事,寓教於樂。他稱,電影創作者要明白,好看有趣的電影才會留下並傳播,內容無聊就自生自滅,無論故事多深刻、主題多宏大、題材多重要,如果電影不好看,觀眾放棄看了,電影創作者就達不到目的。

另外,葉月瑜稱,中國電影有自己的內需,其實不太需要外國市場。中國電影市場完全可以用「內需」的思考方式去製作發行電影。一些主旋律電影不見得適合走到國際,也不見得需要走到國際。

葉月瑜稱,內地電影是要看國家電影局的看法,如果電影不符合當時的政治氣氛,電影局可以不讓電影放映。比如在國內政治變化、中美、兩岸關係緊張等大環境下,涉及中國歷史、涉台和涉外等題材的電影,可能會因為當時的敏感政治氣氛,或因「技術理由」和其他不可控的因素而延遲放映。

葉月瑜表示,這對電影人和投資人來說,風險是不可預料的,讓中國電影難以百花齊放,國外的電影人才也因為當中的不確定性,而選擇在歐美等地方發展。因此,即便中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市場,如果沒有「多元」的電影創作環境,也很難吸引國際電影人才,中國電影要稱霸國際也更難。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不參加參加第56屆金馬獎。(微博@一秒鐘)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就曾以「技術原因」取消在第69屆柏林影展、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開幕式的放映,該電影內容有關於文化大革命歷史的描寫。張藝謀是執導北京夏奧和冬奧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也是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和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總導演,得到當局高度信任,他因執導很多國家大型文藝活動有「國師」之稱。可見,國家電影局對電影題材的審查非常嚴格,就算「國師」也需服從。

誠如葉月瑜說,電影是上架的商品,張藝謀《一秒鐘》等了一年才放,過了在國際宣傳的好機會。她稱,電影有三大核心,分別是主創、 製作後製和宣傳發行。當中,宣傳發行對電影知名度和賣片來說非常重要。宣傳費和發行費按照荷里活大片的標準,經常可以佔整個電影預算的一半。因此,內地電影的審查政策不利中國電影走出去。要提升電影國際影響力,實現電影強國目標,中國要有多元的環境有利創意和電影人發展。

葉月瑜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博士,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暨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兼總監、第41、44屆金馬獎決選評審委員,對華語電影及亞洲電影工業研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