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立冬始降溫應該食乜好? 中醫推薦補肝益腎湯水
中國以農立國,古人為了適應天時地利,收成更多的農作物,於是制定了廿四節氣,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本月7日為廿四節氣中第19個節氣「立冬」,到底立冬的含義為何?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立冬是否有特別注意的地方?
立冬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每年11月7至8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225°,此時正是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即秋季的農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藏身準備冬眠。
與現代依據氣溫劃分季節不同,中國傳統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以立冬為始點,直至立春結束。此時,氣候、風雨、濕度、氣溫等正處於轉折點,從秋季向冬季氣候轉變。南方地區會從多雨、多風暴、濕度大等轉換成少雨、乾燥天氣,由於冷空氣南下,氣溫會逐漸下降;北方地區則四季氣溫變化分明,轉季時氣溫會明顯下降,並會有下雪。
然而,在立冬至小雪節令期間,南方部分地區時常會有一段日子回暖,到冬至才會真正寒冷。民諺:「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前者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在此期間天氣是最為炎熱;後者則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九」,如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由於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此會有較大的溫差。立冬後,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溫差可達30℃至50℃。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季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
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禮記·月令》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回來,皇帝還會賞賜群臣冬衣,並撫恤孤寡,以安社稷。
在古時,民間會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豐收,並在此時備好冬衣防御緊接的冬寒。《清嘉錄》記載,在清代,士大夫在立冬之日會在家拜賀長輩尊者,並互相拜謁;男女老少都要更換新衣,相互作揖行禮,謂之「拜冬」。
民諺:「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意味踏入寒冷的季節,此時要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補身。在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風俗;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由於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在南方,民間則會吃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在潮汕地區,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即立冬時甘蔗已經成熟,此時食蔗既可保護牙齒,還可起到滋補的功效。在紹興,立冬之日會釀黃酒,由於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當地人會將從立冬到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根據香港天文台統計資料,在立冬時節,香港平均氣溫為18.5°C至26.9°C,相對濕度最高為94%,降雨最多有32.7毫米雨量。
立冬後標志着冬天到來,宜養腎。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接受《香港01》訪問時,就建議可飲用黑豆杜仲烏雞湯,有效益氣養血、補肝益腎。
徐澤昌介紹,黑豆、烏雞色黑入腎,能補腎填精;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兼具溫補腎陽之效;紅棗益氣養血,配生姜辛溫散寒,能鼓舞脾胃之氣升發,適合冬天出現畏寒肢冷,神疲肢倦,腰膝酸冷之人士服用。
黑豆杜仲烏雞湯
材料:黑豆30g、烏雞一隻、杜仲15g、紅棗3枚、生薑三片
制法:黑豆洗淨浸軟備用。烏雞洗淨、切件、汆水,備用。其餘材料洗淨,紅棗切開去核。加入適量水,先大火煲滾後轉細火,再煲1.5小時,放少許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養血,補肝益腎。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服,感冒期間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