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浩劫差點降臨日本? 半世紀前的中日極左運動微妙地枯榮與共

撰文:張智琦
出版:更新:

日本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近日在台灣上映,該片以1969年東京大學上演的一場日本極右翼文豪三島由紀夫和1,000多名左翼學生的辯論,重現1960年代世界性的左翼反戰風潮。在中美對抗的大變局背景下,無論是對日本和台灣都饒富反思的深意。

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1969年在東京大學與千名「全共鬥」左翼學生激烈辯論,以該事件為主題的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近日上映。(Facebook@天馬行空)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講述的是1969年5月13日東京大學駒場校區900號講堂舉行的公開辯論會,當時日本青年學生深受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和世界性的左翼反戰浪潮影響,東大等各校學生紛紛發起罷課、佔領學校和街頭抗爭等一系列與校方和國家對抗的激進運動。在這個紛亂時局中,成立於1968年的日本新左翼組織「東大全共鬥」(東京大學全校共鬥會議),邀請當年打出「捍衛天皇、反對共產主義」旗幟的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辯論,成為轟動一時的「左右對決」。

這部紀錄片中,忠實地呈現了三島由紀夫和1,000多名「東大全共鬥」的左翼學生的唇槍舌戰交鋒,原本預期雙方可能會爆發肢體衝突,但最後則在三島和學生彼此都留下敬意後和平收場。紀錄片導演豐島圭介除了剪輯重現當年辯論的精彩畫面,還找來當年與會的左翼學生領袖、三島創立的極右民兵組織「盾之會」成員、相關學者們訪談,反映當時激進左翼浪潮席捲日本的時代背景,以及三島由紀夫與時代浪潮格格不入的特立獨行。

眾所周知,三島由紀夫在隔年11月25日,發動了舉世震驚的右翼政變,他與「盾之會」成員們在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東京市谷駐屯地挾持了東部總監,隨後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官發表演說,希望隨他發動兵變,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日本國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無人響應,於是他憤而切腹自殺。

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中,記錄了日本極右翼文豪三島由紀夫(右)與東大全共鬥左翼學生領袖芥正彥(左)一來一往的言辭交鋒。(Facebook@天馬行空)

而1960年代在日本和整個世界影響一整代青年的左翼運動浪潮,也伴隨着日本高速經濟增長對國民帶來的滿足,以及新左翼激進分子發動的各種脱軌恐怖行動,如1970年赤軍派劫機事件、1972年的淺間山莊綁架事件和1974年的三菱重工爆炸事件等等,使得新左翼的社會形象自高峰跌落谷底,從此在日本走向無可挽回的退潮。

在紀錄片中受訪、前東大全共鬥的成員橋爪大三郎在一篇分析全共鬥的文章中指出,無論是中國的文革還是日本新左翼和全共鬥,都是「在世界革命的能量為冷戰之壁所阻隔的期間,在一國內部追求純粹革命理想的運動」,然而兩者也因為脱離現實、缺乏革命的條件而自消自滅,在「熱衷於暴力活動的過程中失去了人們的信賴」。

1969年那場三島由紀夫和東大全共鬥的「左右大戰」,看似水火不容的雙方之間的一個交集點,恰恰是三島和全共鬥都不排斥透過「暴力」的手段,達到自身的政治目標,這或許也預示了他們難以獲得時人認可的失敗命運。

日本第一次安保鬥爭的高潮:1960年6月15日,日本超過500萬人走上街頭,數十萬人在東京包圍國會。(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1960年代風行世界的左翼運動,的確也令人看到了資本主義以外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當時中國爆發文革,美國有民權運動和反越戰示威,法國出現「五月風暴」,在日本則長出了「安保鬥爭」、「安田講堂保衛戰」、「反衝繩美軍鬥爭」、「三里冢反機場鬥爭」等高達數十萬人參與,自居於站在人民立場反抗帝國主義與反戰。

用紀錄片中一位學者的總結,全共鬥學運的本質是「反美愛國運動」,和三島由紀夫「反美」的立場,其實存在着微妙的共通點,只不過全共鬥尋求的是人民的徹底解放,三島則寄望於恢復天皇神聖傳統和軍隊的地位,這也使得雙方在辯論會上誰也無法說服誰。

日本新左翼激進分子當年的暴力脱軌行徑固然有目共睹、令人難以苟同,然而左翼運動退潮後,日本政治長年由親美的保守右翼勢力把持,繼而發生一系列否認侵略歷史乃至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倒退行徑,卻也是難堪的事實。許多日本戰後遺留至今的關鍵問題,如日本的戰爭責任、天皇制、美日安保條約、沖繩美軍基地,乃至日本作為一個從屬於美國的「不正常國家」問題,其實都曾在1960年代的日本左翼運動中被激烈的批判和挑戰,並集中表現為「反美」、「反天皇」和「反戰」的呼聲,這恐怕是今日日本最為欠缺的反思視野。

台灣觀眾在看這部紀錄片時,除了對日本左右派鬥爭的歷史和政治光譜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試着反思台灣和美國、日本之間,是否也存在不平等的從屬關係,而這究竟有利於誰?這或許也是身處中美對抗的大變局中,台灣能夠從1960年代的左翼理想主義精神得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