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景點屢觸發「以倭代華」爭議 唐宋文化真的在日本嗎?
台灣自5月本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再起,迄今三級警戒已實施長達兩個多月。隨着東京奧運即將正式開幕,台灣近日確診人數有所下降,眼看解封在即,不少媒體、業者開始整理私房景點,讓民眾在台灣就能感受到濃厚的日本風情。疫情之下不便到外國旅行,各地的日式建築、古蹟或許多少能刺激台灣在地觀光,但其實建造、設置、保存日本建築,常常掀起大眾論爭。
台灣在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自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不少日據時代建築被列為古蹟的比例攀升,且各地方政府還會主動修建帶有日式風格的公共藝術裝置。
像是曾上過新聞的台北松山車站門口,竟用日本神社鳥居當作裝飾,雖然本意為慶祝台北松山車站與日本松山車站締結「姊妹車站」,但不少民眾感覺「怪陰森的」。也被批評在不夠了解日本神道教文化下,隨意將車站門口設計成鳥居造型非常不妥。
另外台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在擔任台中市長時,曾打算花大錢在台中公園重建日本神社鳥居,目的在「重拾城市光榮感」。惹得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痛批,重建神社無關台日友好,而是推動皇民化的意識形態之表態,更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現象。
無獨有偶,日前中國大陸南京夫子廟有民眾直接穿和服上街,有網友以此整理出近年大陸各大景區出現「以倭代華」的現象。比如浙江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景區周遭的商鋪,皆販賣日式文創產品,包括御守、靈貓、日本達摩不倒翁。
而浙江寧海廣德寺不僅建築外觀有日本常見的唐破風(常見於日式城堡正門上方)、枯山水庭園,其內部裝潢亦呈現濃厚的日式風格,有榻榻米與紙門。除此之外還有西安小雁塔、春天賞櫻等風俗,皆被網友挑出來批評。
有網友認為「靈隱寺本身的歷史就相當豐富,且與中國許多朝代都有關連,廟裏的羅漢佛像、建築、經卷藏書、詩詞字畫等,都能開發成文創商品,為何景區還要販賣日本的東西」。
也有網友科普日本唐破風屋頂,表示中國傳世書畫能看到類似的屋頂,但稱作「捲棚出檐」,有屋脊與無屋脊之分。有屋脊的與日本相似,可看出兩者淵源,不過日本唐破風已獨自發展許久,還是有所差別。捲棚出檐在江浙兩廣的祖廟、宗祠相當常見,不該一竿子打翻認為只要是這種風格的屋頂就是日本的,但也不能將寺廟都設計成日式風格。
不過也有其他聲音認為景區出現的日本建築、文創商品,或許與地方政府在觀光旅遊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宣傳樣版有關,而日本在這個區塊是做得不錯的,加上可能為了吸引觀光客,就拿來當作參考。
兩岸不約而同在古蹟、觀光方面採用日本文化作宣傳,每當發生爭議總是會陷入何者為中華文化、哪個才是日本獨有;是在保存歷史文物還是暗渡日本文化的困惑之中。更有民眾以「唐宋文化在日本」,將兩者劃上等號,認為使用日本的事物就是在宣揚中華文化。
會造成這樣混亂的情況,除了有清末以來中國人即處在文化不自信的狀態、日本文化輸出強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在於,現代中國人對於自身文化太過陌生。
從小學習的就是西方藝術、看的是日本動漫,雖然知道中國歷史有5千年,還曾是東亞文化中心,但現代大眾對此並沒有太多了解及體會。才會導致在修葺寺廟古蹟時,認為中國文化曾傳入日本,而一股腦兒地將日式建築風格加入其中。或許只能期待因熱愛漢服、或真正想要研析過往歷史的人,願意回過頭慢慢探究中華文化,才有機會找回中國應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