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發現新種巨犀化石 研究揭滅絕前穿越青藏高原遷徙擴散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領導的中美合作團隊,依據一具長度超過1米、並帶有下頜骨和環椎的完整頭骨,於6月17日在國際刊物《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發表了巨犀的一個新種「臨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

圖為「臨夏巨犀」的第二頸椎(樞椎)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據內媒《澎湃新聞》報道,新種采自青藏高原東北緣甘肅臨夏盆地漸新世晚期2650萬年前的地層中,其伴生的動物群顯示中國西北地區在當時具有廣泛的開闊疏林地帶。臨夏巨犀比巨犀屬的其他種更進步,其體型更大,更深的鼻切跡指示它有一個發達的軟鼻,更高大的枕髁顯示出對長頸之上更大頭骨的強力支撐。

據介紹,巨犀是地球歷史上生存過的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體重可達24噸,相當於4隻最大的非洲象的體重總和。巨犀的腿部很長,站立時的肩高5米,頭部可伸達7米的高度。巨犀會像長頸鹿一樣取食樹冠的葉片。除了在巴爾幹、安納托利亞和高加索發現的少數化石,巨犀主要生活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蒙古、哈薩克和巴基斯坦。

圖為「臨夏巨犀」在漸新世晚期的生態復原圖。(中新社)

在漸新世,巨犀從蒙古高原到南亞的擴散將沿著特提斯洋的東岸,通過西藏腹地的一些低海拔谷地進行。這一路線也得到其他證據支持,在青藏高原中部漸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魚類和植物化石都顯現出熱帶的特點,指示不超過2000米的海拔高度。

巨犀在漸新世早期從今天青藏高原北側的蒙古高原,經中國西北地區擴散到南亞,巴基斯坦巨犀的後代又在漸新世晚期返回甘肅和新疆,由此證明青藏地區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沒有足夠的高度阻礙像巨犀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