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超百億元 山東一個百四萬人縣城竟壟斷「山寨漢服」市場
對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來説,漢服並不是件遙不可及的服飾,而是能穿出門的時尚。不過漢服「出圈」、成為具有龐大市場規模的產業鏈後,各種亂象也逐漸顯現出來。最近一則報道山東省曹縣的漢服市場的文章,登上了微博熱搜。介紹曹縣製造的漢服佔了市場三分之一,不少民眾恍然大悟,原來不只四川、廣州等地,山東也有這麼多製作漢服的工廠與商家?
為追尋遭文革破壞的傳統文化,不少中國大陸年輕人於2004年開始在網絡上推廣漢服,藉由失傳以久的服飾推廣中華文化。因此漢服近幾年發展快速,主要的消費羣體是學生,對平價漢服有非常大的需求。據媒體統計2021年1月的漢服愛好者人數達689.4萬人、市場規模達101.6億人民幣,且隨着中國大陸疫情趨緩,目前漢服的銷量已遠多於2020年。
山東曹縣過去是做傳統服飾、戲服起家,為了因應廣大的消費需求,曹縣當地加開不少漢服工廠、漢服商家基本都有兩間以上的漢服網店,但仍供不應求。不過,山東曹縣的漢服對於資深漢服愛好者來説,是個需要重點標記的地方。原因無他,因為目前市面上有95%的山寨漢服都來自山東曹縣,一個2017年時常住人口約140萬的縣城。
有資深的漢服同好網友實地前往曹縣,當地的漢服商家就開門見山問:「是作仿的還是原創?有樣品或圖片?」,並發現很多商家為了迎合部分對漢服認識不多、但又想趕流行穿漢服的消費者,提供許多「影樓化」的粗糙漢服。讓努力考據、還原的漢服又逐漸走回影樓裝那種融合現代藝術的風格,不僅破壞這幾年漢服運動建立的審美基礎,也顯示出平價漢服受大眾歡迎的同時,還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
漢服運動發展至今,為了與古裝戲劇、傳統戲曲的戲服有所區別,同時向大眾推廣歷朝歷代的漢服體系,對於影樓裝是強烈排斥的。由於投入漢服運動的年輕人,年紀多集中90後、00後,他們的版權、知識產權的意識相對來説較高,從復興之初便不斷倡導、鼓勵剛入坑的漢服萌新們購買正版、原創的漢服,遠離山貨。因為大部分的山寨漢服,從形制,配色、花紋、面料都是完全照抄正版商家的設計,但布料、縫製粗糙(雖然也有高仿)。
許多人憂心,若是大眾都傾向購買山寨漢服,不僅會壓縮到正版、原創漢服的生存空間,更會發生劣幣逐良幣的情形,那麼以後要穿到原創、精心設計的漢服,恐怕就有難度了。
因此漢服同好們對於漢服的山正相當敏感,甚至還有不少APP、微信公眾號提供民眾查詢漢服店是否為山店的功能。漢服愛好者通常也會對於漢服店內的哪幾款服飾下架、絕版,也會了如指掌,這一切都是為了避免買到山服,被有火眼金睛的其他漢服同好認出來。
不過在法律上,漢服的抄襲界定模糊。原因是不少漢服商家在設計圖案、花紋,多會參考出土文物、壁畫等,這些古代圖樣並不被法律保護(著作權保護期限只有50年)。那要如何讓正版、原創的漢服能夠得到法律保護呢?那可能必須在參考古代圖樣上,多加點該店、品牌特有的圖紋,或許就能提升正版、原創的漢服,被法律保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