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百年|瑞典考古學家成奠基人 郭沫若定陵事件為何是悲劇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1921年,地質學家安特生對「仰韶文化遺址」的科學發掘,開啟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此後經過一代又一代考古學家持續研究,中國考古事業發展從無到有、由弱漸強。
中國歷史遠源流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亦是世上最具考古價值的國家之一。綜觀歷年的考古工作,除了有對中國考古學舉足輕重的人,亦有因開挖遺址而遭受罵名人。
《香港01》推出「中國考古百年」系列專題報道,為讀者解讀中國考古事業成就與發展。本文為系列報道第二篇,回顧過去百年中國考古學中的名人。

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可謂來自瑞典的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原本是地質學家,1914年應中國北洋政府邀請,受聘擔任農商部礦務顧問,主要負責尋找煤礦和鐵礦,同時考察了不同地方的地質,期間發現各地都有豐富的植物及哺乳動物化石,從而對化石收集產生強烈興趣。

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標誌中國考古學的誕生。(網上圖片)

安特生在華工作12年間,致力推動中國地質學、考古工作的發展。1918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發現一批古生物化石。1921年5月,他與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再到仰韶村考察,並認定該處擁有大規模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存。獲政府許可後,學者在仰韶村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制工具等,成為中國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標誌了中國考古學誕生。

由於在仰韶發現彩陶文化,安特生開始轉向考古學研究。1923年,安特生發表了《中國遠古之文化》(An Early Chinese Culture),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此後又與中國學者發現了甘肅齊家文化、青海馬廠文化等數種文化類型,打破了當時流行於西方考古學界的所謂中國無石器時代的理論,開創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全新領域。

中國考古學之父

提到中國考古學,必然會聯想起李濟。生於1896年的李濟是湖北人,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後被校方選送赴美國留學,並先後在麻省克拉克大學及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及人類學博士學位,成為首位攻讀人類學博士並獲得學位的中國人。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網上圖片)

李濟原是人類學家,卻因為擁有豐富的海外田野工作,被任命為考古組組長,自此與考古學結下不解之緣。1926年,李濟帶領的考古組成功在山西夏縣發掘出西陰村遺址。由於是首次由中國人帶領的考古隊在中國境內進行考古發掘,所以發現遺址的意義重大,李濟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

1928年,李濟成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並於翌年接手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工作,其後更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永,在殷墟以現代專業的考古辦法培養中國最早一批的考古專業人士。直至今日,殷墟的發現與挖掘仍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佔據榜首位置。

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

夏鼐為浙江溫州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並考取公費留美考古學門名額。他在梁思永的指導下參加殷墟發掘,進行田野考古實習,其後決定改赴英國留學,以歷史時期考古為主攻方向,最終獲英國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埃及學專家。

夏鼐帶領考古研究所第一支發掘隊,前往河南輝縣進行挖掘。(中國考古網)

自1950年起,夏鼐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由於梁思永臥病在床,夏鼐成為唯一能夠親臨第一線的著名田野考古學家,並帶領考古研究所第一支發掘隊,前往河南輝縣進行為期近4個月的發掘,最終找到年代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遺存,並第一次成批清理隨葬陶器的戰國墓葬。

夏鼐曾先後主持多次重要考古發掘,主要包括湖南長沙市戰國和漢朝墓葬發掘,河南省陝縣等地領導黃河水庫考古隊進行綜合性調查發掘,北京市昌平縣明朝定陵發掘工作等。

考古界「一代宗師」

每每提到裴文中,大眾都會將他與「北京人頭蓋骨」聯繫。1929年,裴文中帶領考古發掘人員,在北京市周口店發現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此發現平息了多年以來圍繞爪哇猿人的爭論,確立了「猿人階段」的存在,更證實達爾文關於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

頭蓋骨的出土令「直立人」人類演化階段得以確立,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近50萬年。「北京猿人」發現後,裴文中又先後主持了資陽人遺址、丁村遺址、巨猿化石產地、水洞溝遺址、薩拉烏蘇遺址、觀音洞遺址等多處重要遺址的挖掘工作。

+5

郭沫若定陵事件

定陵的發掘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史上一大悲劇。1956年,時任北京市市長吳晗與郭沫若等學者以考察名義開挖長陵,惟挖掘近一年成毫無收獲,結果他們準備放棄時,意外發現處於長陵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現塌方。郭等人立即改為挖掘明定陵,並使用炸藥強行炸開明定陵,從中挖掘出3000餘件文物,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郭沫若。(中國考古網)

然而,郭沫若等人卻裸手上陣取文物,而大批文物因為長期沒有接觸過新鮮空氣,在明定陵被炸開一刻時已化為灰燼,其中萬曆皇帝的龍袍亦在開採一瞬間發黑。同時,大批文物因暴露在外而遭到明定陵周圍的村民毀壞,包括上好絲綢被村民取走綁籬笆、歷朝歷代的經書被人取走點火、文物被低價賤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棺槨被毀。

事實上,當時有大批考古學家反對,認為郭沫若等人無科學考古的能力,且當時就算文物成功開挖出,也沒有成熟的保存技術。事後,國家出台政策,下令後世不許再主動去挖掘皇帝陵墓,以防此類情況再次出現。

1957年,明定陵出土的明萬曆孝端皇后鳳冠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4

明萬曆金翼善冠,以及明萬曆帝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複製品:

+4

▼同場加映 ▼

「中國考古百年」系列報道第一篇:由地下到海底 從四個遺址看中國考古學重要時刻

由於當地海域水下能見度幾乎為零,採用傳統的水下考古方法將文物一件件打撈出水,在抽泥過程中會對文物造成破壞,並損失很多珍貴的文物考古信息,於是專家在2007年對南海一號採用「整體打撈」的方案,即將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然後遷移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閱讀全文)

南海一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里程碑(點圖放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