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首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導演.二:封城一周年上映有深意?
中國首部以武漢抗疫為題材的紀錄電影《武漢日夜》日前在內地院線公映。這部紀錄長片的絕大部分影像素材均來自於去年武漢封城期間30多名傳媒從業者為了報道新聞而進行的拍攝,包含了大量武漢各大醫院內醫生救治新冠患者、病人在封閉環境下的種種經歷等珍貴影像資料。
即便拋開影片製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在新冠肺炎疫情註定在世界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的背景下,武漢封城作為人類抗擊疫情的標誌性事件,有這樣一部真實呈現武漢醫護人員、病患、義工以及其他普通市民面對「至暗時刻」的壓力、焦慮、勇氣、韌性的紀錄電影,其本身的意義已無需多言。
《香港01》記者採訪了該片導演曹金玲,此為系列採訪第二篇(共三篇)。
01:一年前的1月23日凌晨,武漢的離漢通道關閉,這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為了防控疫情的需要而完全停止了人員進出流動。《武漢日夜》選擇在今年1月22日全國首映,這是特意安排的嗎?
曹金玲:其實沒有。我在進入這個項目的時候,期待影片上映的時間能更早,包括我們的出品方也希望更早,因為誰也沒有辦法預知疫情的發展會如何。我曾經在去年5月份的時候很樂觀的以為,疫情就這樣過去了,也不知道後來還會反覆。
系列採訪第一篇:對話首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導演.一:捨宏大敘事 講述個體情感體驗
去年4月武漢已經漸漸恢復正常了,各地的疫情也已經慢慢得好很多了,基本都控制住了,我們其實更想把影片當作那個特殊時期的一種記憶呈現出來,讓大家都能回過頭去想想這個東西。如果兩三年後再拿出這個片子,它的意義就不太大了,作為紀錄片《武漢日夜》可能還是有一定的時效性。
所以當時我的創作壓力也很大,希望更早的去上映。我已經盡了全力,但過程還是很慢(你也知道我的上部電影的創作過程持續了4年),我在哪個環節都不想湊合,聲音、剪輯、音樂、調色,都能使《武漢日夜》更具電影感。
哪一個環節都想盡力,所以就一直拖,我們也是在去年12月末才通過技審,覺得影片也不適合在春節檔放映,春節之後好像也不是很合適,那就儘早吧,因為片方有他們的考慮,剛好也是有這個時間段的檔期。
01:公映時間可能是各種原因之下的巧合,但這個時間點會顯得更有意義。在離漢通道關閉一周年之際,除了一些香港傳媒有操作這方面的新聞選題,中國大陸無論是傳媒也好,還是其他層面也好,都沒有見到相關的輿論聲音。此時有這樣一部紀錄電影在院線與觀眾見面,算是有所彌補。
曹金玲:《武漢日夜》的素材也是從去年這個時候開始拍攝的,從拍攝來說也是一周年。影片上映之後,從不少武漢、湖北觀眾的反饋來看,他們很多人感覺是一種緬懷和安慰,因為去年那個時候被媒體形容為「至暗時刻」。
其實一年的時間好短暫的,我一直感覺在疏忽之間2020年就過去了,很多那些痛的記憶,好像猶在身邊,猶在耳畔的感覺。我們創作這部影片的目的,更多是希望它以一種慰藉、一種尊重、一種愛的力量去撫慰所有人,讓大家能夠在這種人性微光中體察到這種力量,尤其是在今年好像也沒好到哪兒去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還面臨着非常大的困難。
影片的終極預吿片也是我們參與剪的,就像其中我們想說的那樣,這部影片不單單是獻給武漢,也是獻給疫情當中很不容易、還在堅持努力的每一個人。
01:影片在內容裏設置了很多生與死的循環,形成互文;而從疫情被所有人知曉,到今天「一周年」的首映時刻,其實也構成了影片之外的一種互文關係。
曹金玲:是的,是的。我在創作的時候特別在乎互文,很多在鏡頭裏做到了這一點,比如我們開場的時候就是長江,結尾的時候也是長江;影片聲音開始的時候還沒有進入畫面,先聽到是長江的流水聲,結尾也是,那種感覺,好像一切的來去、生死、日夜、黑白,都像長江水一樣,逝者如斯夫。而我們在此刻、在當下如何關照到此在,我們如何再走到下一次此在,這個部分還是要有一定的反思,我覺得這是影片對我自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