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鴻溝|疫情下城鄉教育差距擴大 內地網絡扶貧如何推進?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當今大眾早已習慣於「數字化」環境下生活,衣食住行皆離不開網絡、電子支付等。然而在這場科技賽跑中,一些群體如老年人群卻因為各種生理、心理甚至外部環境因素而處於先天劣勢,不少人腳步仍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引發公眾對於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數位落差)的熱議。
除了老年人群體外,中國城鄉之間也存在數字鴻溝。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場規模空前的在線教育實踐,暴露了城鄉間巨大的數字教育差距。與此同時,今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數字經濟下的農村電商,農民如何借助直播帶貨脫貧?《香港01》陸續推出3篇「數字鴻溝系列」專題報道,就中國社會目前的數字鴻溝問題深入分析。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三篇文章。
專題報道第一篇:數字鴻溝|重視技術卻忽略「人」?細數老年人難融入新科技之因素
專題報道第二篇:數字鴻溝|助老年人接軌「智能時代」 一場全社會的動員?
教育信息化既可以促進教育公平,也可以擴大教育鴻溝。但事實上,從整體上講,現在的教育信息化不是在縮小教育差距,恰恰相反是在擴大教育差距。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內地大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網絡授課成為學校的共同選擇,宅在家直播上課也變成大多數學生的課堂體驗。但礙於網絡技術和硬件設備不足,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面臨不同的境遇:城鎮兒童可以使用電腦連接寬帶網絡上網課,偏遠牧區的學生卻需要上山找訊號,用手機流動數據上網課。
圖輯|甘肅肅北男孩與父親騎駱駝找訊號 半山腰上網課:
今年3月,甘肅酒泉肅北縣石包城鄉哈什哈爾村牧民那仁滿德里和他上一年級的兒子阿依魯騎駱駝上山,邊放牧邊尋找訊號上網課。據悉,哈什哈爾村處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由於牧場周圍被群山環抱,自從網課開始後,阿依魯的爸爸每天都會找個手機訊號較好的地方放駱駝,方便兒子學習。而訊號滿格的半山腰成為阿依魯每天去網上學習的「課堂」。
阿依魯的遭遇並非個例,相似的事件在疫情期間經常見諸報端。同樣發生在今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有農村學生因村內網絡訊號差,每天要花兩個小時爬至附近的山頂找訊號上網課。當地村民形容,「別說4G網絡,連2G網都沒有覆蓋,網頁都打不開。」
圖輯|內蒙古女孩在戈壁深處上網課:
極端事件甚至在河南鄧州出現,2月29日,該市一位初中三年級女孩李銘(化名)因沒有手機上網課服藥自殺,引發輿論熱議,幸最後經醫治後無生命危險。根據當時媒體報道,李銘的家庭屬於低保貧困戶,家中並非沒有寬帶網絡,而是缺少設備。李銘父親的智能手機是全家唯一一部可以用來上網課的設備,而李銘輕生前與姊姊以及弟弟已多次因為手機的「分配權」起爭執。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一項調查表明,內地居家學習的學生中,有1/3的學生家中沒有可用於網絡學習的電腦,10.41%的學生家中沒有安裝互聯網。此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向來自寧夏、重慶、湖南、雲南、江西、四川、青海、貴州八個省、21個縣小學生發放居家信息化學習調查問卷,結果顯示:
只有43.8%的農村家庭安裝了寬帶等網絡環境,這一比例僅相當於縣城學生家庭(94.3%)的一半。
54.1%農村學生能夠按時上網課,顯著低於縣城(80.1%)和鄉鎮(70.3%)。
61.1%農村學生反映網絡穩定性影響學習,只有17.2%縣城學生反映這一問題。
69.2%農村學生表示不喜歡上網課, 47.2%縣城學生不喜歡上網課。
超過85%的農村學生使用手機進行信息化學習,農村學生的電腦擁有率僅有7.3%。而縣城學生中,超過40%的人使用電腦進行信息化學習,超過75%的學生每人擁有2至3個信息化學習設備。
在社會廣泛關注下,肅北縣阿依魯和竹山縣農村學生的事件後來分別獲得中國鐵塔公司和中國聯通公司跟進。電訊商緊急敲定建設通訊基站的方案,或臨時調配30個訊號增強器,以改善所涉村莊網絡環境。至於李銘三姊弟在學校和親戚的幫助下,收到了2部可以用於上網課的智能手機,手機不夠用的矛盾暫時解決。
實際上,除了部分學生居家學習難,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要做到網絡授課也不容易。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指出,很多學校設施設備並不能支持或適用網絡平台,並且東中西部差異非常大,西部深度貧困地區大部分學校的網絡環境和硬件設備很難適應在線教學的現實需要。
與此同時,農村教師也面臨信息化教學的挑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上述調查發現,縣級學校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比例較高(86.5%),村級學校最低(37.2%),鄉鎮學校則介於兩者之間(63.7%)。此外,信息化教學工作主要由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骨幹教師開展,有教師出現因疫情而「閒置」的情況。幸好通過教師間的相互幫扶和指導,部分鄉村教師後來也基本掌握了在線教育平台的直播課程操作。
網絡扶貧:直播帶貨掀熱潮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介紹,「十三五」規劃初期,內地城鄉之間的發展已存在「數字鴻溝」。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則指出,造成城鄉數字鴻溝的原因,部分在於城鎮化進程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農村互聯網普及推進工作的成果,根本原因則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今年是內地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貴州省11月23日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出列,也代表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全部「摘帽」。網絡扶貧行動成果同樣備受關注。中央網信辦副主任楊小偉日前表示,貧困地區網絡覆蓋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貧困村通光纖比例由實施電訊普遍服務之前的不到70%提高到98%。網絡覆蓋工程的推進,令城鄉逐步實現「同網同速」。
現在縣聯通公司給我們接了光纖,網速大幅提升,許多人教我們做直播,愈來愈多的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農村。
如今走進內地鄉野田間,不少農戶和村民早已開設了「個人直播間」,借助一部智能手機和一支自拍杆,讓滯銷變直銷,解決農產品「遠在深山人未識」的難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扶貧產品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直播帶貨掀起熱潮,在促進貧困地區產品銷售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點讚的陝西柞水木耳更是「史上最強帶貨」的例子。4月20日,習近平到秦嶺深處的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情況。在金米村電子商務中心,銷售員兼「主播」李旭瑛向習近平介紹直播主推產品柞水木耳,並獲得對方的鼓勵:「電商在推銷農副產品方面大有可為。」翌日,柞水木耳成了網上最火的商品。再加上網紅主播李佳琦和薇婭的推廣,逾20噸木耳被搶購一空,價值3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柞水縣去年在淘寶4個月的木耳銷量。
推薦閱讀:【直播帶貨】官方推廣電商扶貧 農民舉起手機賣農產能致富嗎?
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的電子商務進農村實現對832個貧困縣全覆蓋,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萬億元,規模擴大了8.4倍。
建設數字鄉村:2035年城鄉「數字鴻溝」可望大幅縮小
部分農戶可以通過「直播帶貨」脫貧致富,如何鞏固成果則是下一步工作重點。其中建設「數字鄉村」被看作網絡扶貧工作的升級版。去年5月,內地發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其重點任務包括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等。
及至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拉開中國數字鄉村試點工作序幕。據介紹,在全國部署117個數字鄉村的試點縣(市、區),其中包括27個已經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將數字鄉村建設發展一項長期的、歷史性的任務,主要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到2020年,取得初步進展。第二個階段是到2025年,要求取得重要進展,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4G在鄉村進一步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逐步推廣。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日前亦提到,「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數字鄉村全面佈局和重點破局的關鍵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到2035年,要求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城鄉「數字鴻溝」大幅縮小,農民數字化素養顯著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最後一個階段到到本世紀中葉,即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