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BBC正面對決?同期推杜甫紀錄片 誰能拍出中國詩聖真風采?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爆紅網絡,引起中國網友的熱議。也有不少網友發出不滿:憑什麼唐代詩聖,反而先被英國人拍出來了?其實早在2017年,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導演李文舉和團隊,就開始籌備《跟著唐詩去旅行》的項目,依照杜甫、孟浩然、王維、岑參四位唐代詩人的生活軌跡,重走他們的旅程,並挖掘、領悟和尋訪這些唐代的詩人與當代中國人的聯繫。現在《跟著唐詩去旅行》已製作完畢,9月上旬在央視播出。一条採訪總導演李文舉,聽他解讀詩人周遊天下的因和果,及拍攝幕後的故事。
自述:李文舉 編輯:陳薇沁(一条)
以前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是看央視的紀錄片頻道。李文舉在這個頻道一幹就是20年,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中國特別偏僻的地方有許多讓人驚豔的風景,我們每次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李白或杜甫來這個地方,會寫一句什麼樣的詩?」
【相關圖輯】頂級攝影師以上帝視角帶你看遍中國 一同發現中國之美(點圖放大瀏覽):
拍攝《跟著唐詩去旅行》的契機由此而來。為了重走杜甫、孟浩然、王維、岑參四位唐代詩人的旅程,李文舉團隊還分別邀請了四位國內知名文人——詩人西川、書法家魯大東、學者酈波和教授楊雨,來當旅行嘉賓,去探究風景、詩人、詩歌和當代人之間的聯繫。
從2017年立項後,拍攝了半年多,又經過長時間的剪輯、修改,李文舉覺得播出唐代詩人相關的紀錄片,必須慎之又慎,沒想到最後讓英國人在播出上搶了先。
BBC出品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點圖放大瀏覽):
儘管話題相似,但是BBC拍攝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央視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有著眾多差異:
主持人重走杜甫旅程的長短不同:BBC——邀請著名主持人邁克爾伍德重走杜甫一生所經過的所有地方,從杜甫出生長安說起;央視——側重在杜甫晚年最高產的時期,即安史之亂後。
情感出發點不同:BBC——把杜甫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把他放在聖人的位置上;央視——片中杜甫更像是成都人的親人,成都人走訪杜甫草堂跟去鄰居家串門沒什麼區別。
朗誦詩歌版本和方式不同:BBC——邀請了莎翁劇專業戶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深情朗誦杜詩的英譯版本,杜詩被翻譯後,格律消失,韻文變成了散文;央視——邀請當代詩人西川用搖滾的方式來唱杜甫的詩。
對杜甫評價的立場不同:BBC——採訪研究杜甫超過50年的美國學者宇文所安,他認為杜甫的詩歌體現他十分關心糧食和蔬菜,吃飽了就可以暫時忘記國家的興衰;央視——拍攝的杜甫更強調他在艱難險阻之境,從未忘記國家。以下是李文舉的自述。
杜甫:一輩子憂國憂民,卻沒當上過大官,晚年橫死湘江,至死不渝。
旅行理由:被迫
尋訪旅客:現代詩人西川
我們的第一集叫做《江湖》,講的是杜甫。我們選擇現代詩人西川去重走杜甫晚年這段路。兩千年,兩個詩人之間一段跨時空的交流。西川給杜甫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隴南地區: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 ——《青陽峽》
我們拍攝的紀錄片裡,出現的第一個地方是隴南的山頭。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了尋找安身之所,帶著家人從甘肅天水向四川成都出發,在山裡走了半年多。他這時候的生活是非常貧窮的,還曾寫詩提到吃飯都成問題,時常要撿秦嶺山道上的橡栗吃。西川出於好奇心,也去撿這個路上掉落的橡栗吃:「哇,這也太苦了!」
但杜甫沒有停止寫作,他在這條道路上寫了24首紀行詩。《青陽峽》這首詩裡的“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意思是說,我都厭煩了這種天天爬山的日子了,越往南走,道路越艱辛。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詩歌成為杜甫唯一的精神寄託,和苦難生活的救贖。
四川成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從隴南穿過去後,就來了他暫且安身的地方——四川成都。朋友送給了他一塊地,在那他置了一個草堂,後人稱「杜甫草堂」。這段時間的杜甫心態是比較平和的,也創作了許多類似《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樣的傳世之作。
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草堂是不可多得的文學聖地。但我們不是西方人對於聖賢那種膜拜的態度,對成都人來說,杜甫就是本地人,這種親切感是獨一份的。西川抵達杜甫草堂的時候,發現裡面有一群小小解說員,都是10歲左右的孩子,杜甫的詩歌張口就來。去杜甫草堂對他們來說,就跟去鄰居家串門似的。
西川還去參觀了按照杜甫的描述、用西南地區建造法營建的杜甫茅屋,用當地舖茅草的辦法鋪設屋頂,風一起,茅草漫天。「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確不是隨口說說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聖的胸懷是從自己的小小茅屋出發,想到全天下人的疾苦安危。
夔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
在杜甫去世的前幾年,他留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夔州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它扼守著長江三峽。這個時期是杜甫人生中最憤怒而高產的時期,他寫了300多首詩。我們很好奇,在這麼顛沛流離的晚年,他是如何保持如此旺盛的創造力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當西川登上三峽之巔,突然下起了大暴雨,一會天又晴了,天開雲散。在廣闊的天地裡看到雄渾壯闊的長江,從天地流過,才明白晚年多病、被迫戒酒的杜甫的悲愴之情。西川老師情不自禁地說:「杜甫顯靈了!」
孟浩然:孟浩然生前名滿天下,好友遍地,但就是不得皇上賞識,放現在就是背包客。
旅行理由:自願
尋訪旅客:書法家魯大東
「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其實比當過一段時間小官的杜甫更「慘」,一生未能當官從政。40歲參加最後一次科考,也落榜了。他並沒有選擇回故鄉襄陽,而是去了吳越之地,一去就是兩年。他也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看看朋友散散心。
選擇魯大東走孟浩然這一段路,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有些像孟浩然,在吳越之地有不少好友。魯大東選擇模仿孟浩然慢旅行的方式,騎自行車幾百里,從杭州出發,一路行至溫州。
揚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是孟浩然的鐵粉。大家都知道李白當時是一個非常遺世獨立的人,誰都看不上,但他竟然對無官無爵的孟浩然另眼相看。當時孟浩然科舉失利,李白去黃鶴樓送他,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不經意間養活了千年後揚州的旅遊業。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魯大東到達揚州的時候,正是三月,遍地是遊客,所有的酒店都住不進去。當地的旅遊部門對我們說,要是李白寫的是「一年四季下揚州」就好了。唐代的一句詩,竟影響到了我們今天的經濟。
吳越之地: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宿建德江》
孟浩然大約在40歲的時候,參加了人生最後一次科舉,很不幸地又落榜了。但與杜甫不同的是,他逐漸放下了心中的鬱結,前往現在的江浙地區,拜訪好友,散散心,成為了一個閒散的山水田園詩人。
在古代要想當一個說走就走的背包客,比現在難多了。因為如果你不在政府系統工作,你就不能使用官道,旅行是十分不易的。孟浩然用坐船的慢旅行方式遊吳越,也留下了許多名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魯大東為了仿照這種慢旅行,就選擇了騎自行車游江浙,也是現代版的慢旅行,比較貼合「移舟泊煙渚」的感覺。騎行400多公里,看到的浙江西部建德江,至今還是煙波浩渺。
襄陽: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复登臨—— 《與諸子登峴山》
在人生的終點,孟浩然還是回到了故鄉襄陽。晚年時,他跟一些老友在漢江遊玩,突然有感而發,留下了這首《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雖然在唐代是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但是在當代的影響力肯定比不上李白和杜甫。我們試著去雁蕩山看唐代的摩崖石刻,想要找到孟浩然留下的痕跡,結果整個山都看遍了,只找到杜審言(杜甫的爺爺)留下的一個摩崖石刻。
如果說成都人認為杜甫是當地人的話,那孟浩然就是屬於襄陽的,襄陽有許多孟浩然的痕跡,還有孟浩然廣場和孟浩然大廈。
王維:王維年少得志,年老歸隱,放現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旅行理由:歸隱
尋訪旅客:學者酈波
王維一生平順,過上了中國傳統文化裡特別理想的生活——官隱雙得。早年當官,年少得志,在最繁華的長安度過了大半生。晚年,看淡了世間繁華,隱居終南山和惘川(藍田),在惘川留下《惘川集》,包含20首短小精悍的名詩。
盛唐的長安城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王維則是長安繁華的見證者。這一集選擇學者酈波去重走王維的路,酈波是當年第一個簽名支持西安的“恢復長安”運動的學者,他太了解王維對於盛唐的心馳神往。
長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西安在盛晚唐的時候,不一定叫長安城,而是京兆府城。王維的這首《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
年少得志,王維當時也是惴惴不安。酈波跟著西安碑林博物館的001號講解員楊燁去看了一塊禦使台精舍碑,上面有700多位名門望族之人的簽名,許多人都是御使,王維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只能在側面留了一個名。
當時的長安就和現在的北京、上海一樣,它日常的狀態就是離別和歡聚,有許多才華之士要來,又有更多人要離開,就和現在的高精尖人才差不多。王維每過一段時間,就要送走一個人。他的《渭城曲》可以說是中國離別詩裡認知度最高的一首。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為好友送行,既有告別的不捨,又有為大家去遠方建功立業的打氣壯行。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告別中發現,繁華的長安並不是那麼適合他。
惘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王維晚年的時候,去了一個離長安40公里的地方,叫惘川(現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中間隔著一個現在很有名的地方——白鹿原。惘川在一個非常封閉的峽谷裡,像一個世外桃源。王維在那寫了《惘川集》,20首詩,20個景點。
張效東是地道的藍田人,以前是個中學老師,退休後,他就立志要把「家鄉人」王維的詩中的景點,一個一個找到,標註出來。酈波跟著張效東老師,去找這些詩歌裡的風景。其中最讓人驚訝的,就是鹿柴。看著森林中光影的反射,聽見村莊裡孩童的笑聲,才明白王維為什麼寫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岑參:岑參本可內地當官,卻主動去邊疆建功立業,放現在就是理想主義者。
旅行理由:愛國
尋訪旅客:楊雨
唐朝其實出現了許多邊塞詩,李白、王維都是寫邊塞詩的好手,岑參的特殊性在於他本可以在內地當官,但是他投筆從戎去做幕府,去現在的新疆,當時的西域。
這期的嘉賓是教授楊雨,一位出生在湖南的女學者,從來沒有去過邊塞。她自己特別渴望邊疆的遼闊,就主動申請去重走岑參之路。
庫車 天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作為一個內地人,在農曆8月,偶然經過了天山,看到了漫天飛雪。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奇景。很巧的是,楊雨和攝影團隊當時在天山裡的公路上正好碰到了大雪,正好是8月,也就體會到岑參作為內地人,遇到八月飛雪時的激動情緒。
西北第一哨 白哈巴邊防連: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岑參在西行途中,遇到了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寒暄許久,還託他帶一封書信回家,詩內盡是思鄉之情。
最後一站,為了體會這種報效祖國的情感,楊雨去看望了邊防哨所的軍人,跟一位軍馬飼養員聊了聊現代軍人對於邊防的看法。陝西小伙子王鑫是邊防驛站的一名軍馬飼養員,捨不得和他朝夕相處的軍馬分離,他在邊疆一待就是12年。幾千年來,保衛邊塞的人,對於邊塞純粹的熱愛以及責任感,從未改變。
如今,我們第二季的製作團隊已經集結完畢,預計會拍攝6集6位詩人,已確定的有白居易。唐詩系列拍攝完畢後,我們還想陸陸續續地拍攝宋詞、元曲、魏晉南北朝的、漢代的詩歌的旅行紀錄片。我們希望古詩詞在今天社會是活著的,而不僅是一個文學的標本。我們做幕後的人,就把片子做得足夠精彩,能引起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興趣、跟他們去溝通,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
【相關圖輯】武漢解封 攝影師完美捕捉每個感動瞬間 英雄之城終再睜開眼睛(點圖放大瀏覽):
【相關圖輯】日本導演義揭武漢真相:被誤解的海鮮市場 兩周檢測千萬人的秘密(點圖放大瀏覽):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