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內地現存660種外來入侵物種 「瘋狂開掛」的生物有哪些?
「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措施除了適用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也適用於內地的「糧食保衛戰」。近來,從境外飛入中國邊境的草地貪夜蛾和黃脊竹蝗等生物,已對各地農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實際上,生態環境部早前發布了《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本文將為讀者介紹一下有哪些令人「聞風喪膽」的外來生物。
據介紹,在現存的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中,有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此外,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外來入侵物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的物種。入侵物種不僅危及入侵地的物種生存,還會破壞生態環境,令糧食減產絕收,甚至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
圖輯|瘋狂「開掛」的生物有哪些?(點圖放大)
外來物種入侵三大渠道
總體來看,外來物種入侵渠道主要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有意引進三大類。自然入侵是通過氣流、風、水流或昆蟲、鳥類傳帶,使植物種子、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
無意引進則可能是經常發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徑。一方面,在開展一些活動時,人類沒有意識到可能會攜帶和傳入外來物種;另一方面,過去掌握的知識不夠豐富,難以識別潛在的外來物種,從而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
至於有意引進方面,各國出於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
阻止入侵靠「吃貨」是異想天開
要阻止外來生物入侵,主要有三個防控難處。首先是「管控難」,近年來進出口貿易增加,國際快遞和跨境電商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明顯增加。其次是「摸底難」,傳統外來物種普查方法需要集合不同學科分類學專家,耗時若干年才能完成一次普查。還有就是「反應慢」,由於制度和人才相對薄弱,貿易物流及邊境一線生態交融,防控難度大。
內地民眾熱捧的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此前被列入《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後,如今也被列入「外來入侵物種」。有網民自信滿滿表示「全吃了就好」,還有饕客放言「信不信把你(小龍蝦)吃成瀕危物種?」
不過這種想法未免太異想天開。據悉,日常烹飪的小龍蝦由人工養殖而來,真正有危害的是野生小龍蝦。大量人工捕撈反而會擴大其種群生存空間,刺激其加速繁殖。
專家建議,為了有效防範外來入侵物種,除了應該推進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還要推廣普及防治方法,強化口岸檢疫查驗和執法和加強國際合作。